一本好书,会读出好多感触
继续阅读华杉老师《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这些阅读时候的感慨并不一定针对书中内容,有时候也许是因为书中内容引发的联想和思考。一本好书,不知道哪一段甚至哪一句话会带来触动,就随手把这种触动记录下来。
刘润老师说“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我想,这终归也算是一种输出吧。
今天是这本书的第2篇笔记。
亲人,一个“亲”字代表着血缘血脉,打断骨头连着筋,遗传和基因决定了亲人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
偏颇和溺爱,成为绝大多数人不可逾越的情感鸿沟。多少熊孩子都是在亲人的溺爱中长大的。
孩子再坏再恶,在亲人眼里心中都是最好的最可爱的,正所谓“孩子是自己的好”。
自己田里的庄稼长势再好,也不满足,总觉得赶不上别人家田里的庄稼,人心不足蛇吞象。
所以才有更俗的俗语流传——老婆是别人的好。
可见一个人想修炼到不偏不倚公正分明这种境界,是非常难的事情。
修炼不到这个境界,就不可能让一个家庭和睦、健康、稳定和持久。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治国平天下了。
古人因此还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华杉老师对《大学中庸》的解读简简单单,风趣自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一边读一边带给我更多会心一笑,和触角越来越开放的思绪舒张感。
阅读的乐趣,也不过如此了吧。
华杉老师在解读“絜矩之道”这个问题上,提出两点让人恍然大悟的建议:
第一,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个标准对所有人。
第二,在“仁义”这个问题上不要太自信,以为自己真的有多么仁义。
这说到了人性的根子上。
就是因为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夸夸其谈,用自以为是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别人,对别人实施道德绑架。
按照华杉老师的观点,这就是“不义”。在我看来,这就是“缺德”。
絜矩之道,值得用心品味,值得用心效法。
真正领悟了这个道理,不论是领导下属,还是教育孩子,不论是职场,还是家庭,都才有可能会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拿教育小孩子来说,大人整天玩手机玩游戏,凭什么要求孩子专心读书做作业?自己做不到,硬是要求孩子做到,这就犯了“己所不欲施于人”的错,孩子怎么可能听这种大人的话!
希望我的感慨也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关于本书第1篇读书笔记 ↓
PS:推荐华杉老师这本书,可直接点击链接购买 ↓
202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