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激战洪魔》之七 西武庄党支部抗洪救灾显神威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七

西武庄党支部抗洪救灾显神威

王培仓

受灾大队党支部用什么样的精神领导群众进行抗灾斗争?城关公社西武庄党支部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大队受灾后,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在最艰险的时候,首当其冲,奋不顾身地抢救社员的生命财产;在生产教灾斗争中,他们又顽强不屈,依靠集体、依靠群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全村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新气象。在公社抗灾斗争评比会议上,西武庄党支部被评为模范党支部。
在最紧急的时刻
1963年8月12日深夜,滏阳河献县段决口,洪水直奔西武庄大队冲来。在这紧急时刻,党支部迅即召开会议,作了战略部署,向全体党员、干部和社员发出“团结-致,奋起抗洪,保护村庄,保护集体财产,保护社员生命安全”的紧急号召。接着,五名党支部委员,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社员,开始了筑打护村埝的战斗。但是由于水势凶猛,第一道、第二道护村埝很快被冲毁,洪水在逼近第三道护村埝时,泡在水里的房子哗哗地倒下去,人喊马叫地混乱走来。
这时,党支部书记王义才急声高喊:“共产党员、全体干部,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们要誓死打住第三道防线,坚决抢救出落水的社员,抢救出落水的牲畜和财产!”喊声刚落,“我去抢救人!”“我去抢救种子!”“我去抢救牲畜!"党支部委员赵满州(兼大队长)、史志中、史玉潘,共产党员史志茂,贫下中农委员会主任史方云等三十多名党员、团员、干部和社员积极分子,急步赶来,个个自告奋勇下水抢救,身怀有孕的女支部委员马秀珍也发誓说:“我坚决领导社员打住第三道防线!”
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了。王义才、史志中带领五六名党员、干部扑过激流,把烈属王寿年、彭贵兰全家抢救出来,又闯进快要倒下来的马棚把五头骤马拉出来。赵满州、史志茂冲进齐腰深的洪水抢运快要泡起来的麦种,家里的房子哗啦倒下去,他们毫没顾及,继续把一千多斤麦种抢完。人畜全部脱险了,第三道防线打高了,但水还是不停地涨。忽然东南面激流处的子埝被冲毁,洪水在一丈宽的口子里冲进来,土挡不住,桩打不下,人们惊慌失措。这时分工把守这里的党支部书记王义才和贫下中农委员会主任史方云带头跳下水去,社员们也跟着一拥而下,大家手挽着手,稳稳地站在激流中,筑成人墙,经过紧急抢救,终于转危为安,保住了部分房屋财产免受损失。赵满州、王义才、史志茂等几个支部委员和党员、干部的家产全部被洪水冲走或被倒房确毁,可是他们还是宽慰地说:“减少了集体和社员财产的损失,我们此什么都高兴!”
路正心坚
紧张的抗洪斗争过去了,社员们回过头来看看满洼丰收在望的庄稼被淹毁,集体收入没什么指望,便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干部消极了,参加集体生产的社员一天天少下来。这天,支部委员们分头深入群众进行了访问。一队队长王凤杰说:“富日子好过,穷家难当,人要吃,马要喂,这个瘪子我作不了。”他连队部的门也不进了。劳力多、生活富裕的社员们说:“丰收靠集体,度荒靠自己,这么重的担子队里挑不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个人想个人的法,才是妙计。”有的人竟言:“这么大的灾,上级靠不住,队里指不上。天下饿不死有翅的鸟,有心的人该早打主意!"这些话,一时搅得社员们不安起来,有的已外出跑“单帮”去了。
面对这般情景,党支部委员们觉得有千斤重担压在肩上。度荒靠单干行吗?不行。这样多数社员会找不到出路。单纯向国家伸手行吗?不行。不能光给国家添累赞。那么群众生活怎么办?群众倒了又怎么扶起来呢?在支部委员会议上,大家纷纷议论。可巧,这时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忠禄同志赶来传达了县委救灾的指示,并鼓励他们说:“愁顶什么用,我们是领路的,我们愁,群众就更愁,我们挺直腰板,群众才会振奋起来!”这时,县委的指示和共产党员的责任感集合在一起,像燃起了熊熊烈火,烧掉了他们脸上的愁云,明确了前进的道路。支部立即研究决定:要挺起腰板,引导群众认清前途,明确方向,坚决依靠集体战胜灾荒。
第二天,党支部分别召开了全体党员、团员和社员会。王义才按照支部的决定向大家讲:有党的领导,有集体的力量,有外地支援,有度荒经验,只要大家齐劲干,就能度过灾荒。还引导大家对新旧社会进行了回忆对比,围绕“度荒靠自己行不行”的问题让大家讨论。71岁的老农宋树田发言说:“提起旧社会受灾,真是千百人死一人活的年头。民国九年大旱,富户人家盖房买地;穷人卖房卖地倾家荡产,全村有三分之二的人下了关东。新世道真是变了天地,1956年发大水,庄稼没收成,上级领导好,大家抱紧团儿,靠着大伙儿搞副业,没受苦,投挨饿,没有一个外逃。如今咱们还得齐心干。”喝了半辈子苦水的刘景和接上话头说:“我们这个旧社会靠糠菜填肚子的穷村靠党的领导,靠大伙儿心齐,打了井,改造了碱地,生活好了,还能年年卖余粮!如今受了灾,我翻过来正过去想了几个过了,只有大伙儿心齐,才能闯过这个门槛。”两位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大家决心要并肩携手,团结抗灾,认为第一步棋是带头把庄稼捞上来,把菜秧育上,把牲口保住,做好开展副业的准备。
散会后,支部书记王义才、支部委员史志中涉着水找到了白菜育秧地;支部委员(大队长)赵满州、党员史玉赞、史默林、史玉起连夜绑好筏子。第二天天刚亮七十多名积极分子,就撑着筏子,拉着筐篓,开始了打捞庄稼、抢种菜秧的战斗。不儿天便育上了白菜秧,打捞上来两万多斤粮食。副大队长(共产党员)史富杰还带领社员们涉水取来编筐条子,开展了条编副业。参加集体生产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
向困难冲锋
社员情绪虽然初步稳定了,但一连串的困难又摆在他们面前,党支部依靠全体党员、干部的顽强斗志和模范行为,向因难展开顽强的搏斗,困难一个一个地被战胜。大水把饲草冲走,牲畜保住。当时有人主张到公社要草,支部一商量说:“不行,上级运来粮食管了人,不能再要求管牲口。”有人主张到外地寄养,支部一讨论说:“不行,不能给人家添麻烦。”有人主张卖掉牲口解决困难,支部又坚决地说:“不行,我们不能杀鸡取蛋,不想将来生产。”那么怎么办呢?经过大队党支部和队委会讨论,决定到河北岸非灾地区放牧和打草。
西武庄离河北岸有15华里,水大路远,又要通过几道深沟激流,所以向那里运送牲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共产党员史富杰、史默林、刘贵同和一队队长王新同挺身而出。他们坚决地表示:交始我们,保证完成任务!他们带领40名社员拉着牲畜,带着打草工具,涉着齐腰深的洪水,战胜各种艰险,赶到了目的地。
为了便于放牲口,多打草,他们便在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大堤顶安了“寨”,没有房子,没有棚,他们白天在烈日下打草、放牛,晚上就盖着天铺着地睡觉休息。夜深人们睡着的时候,史富杰、史默林、刘贵同和共青团员史志全、史志苓就静悄悄地蹲在牲口旁草垛前,经心地轮班守护着,以防性口跑掉。
生活更艰苦了。带来的面吃完了,家里还没有送到,大家就煮水淹后发了霉的玉米粒吃。这时有人动摇了,有个社员抱怨说:“牲口是大伙儿的,咱们何必受这个苦!”并擅自回村去了。党员、团员和干部开会一研究;说:“牲口是社员的命根子,是搞生产的本钱,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大家思想更坚定,干劲更足了。每人每天70斤、100斤、150斤的打草定额不断突破。就这样,他们不避风雨烈日,40天的奋战,打草13万斤。牲口饲草全部解决,还计划支援兄弟队两万斤。社员们感慨地说:“不是党支部坚决,不是这帮党员、干部那个硬棒劲,说什么这伙子牲口也养不住。”
灾后,大队号召多种菜,别的队很快都育上了菜秧,惟有一队干部觉得种菜不顶事,迟迟不育,这个生产队的党员史玉赞一看着了急,向大队报了告,给队长王凤杰提了意见,又主动和社员史志荣把菜秧育上。王凤杰觉悟以后,感激地说:“要不是你们,咱非落了后不可!”为了夺取明年夏季大丰收,大队决定今年多种麦,但耧、套不足,将影响进度。有人主张去买,会木匠活的共产党员史玉起想了想说:“这笔钱咱不花。”他联合了六七个“能工巧匠”,把砸在房底下的残耧坏套刨出来,一件一件地修理好,为队里节约开支二百多元。为了实现全部小麦种在秋分季节的计划,支部书记王义才、大队长赵满州和全体支部委员都赤着脚、踏着泥,一天不停地带头拉耧,庄稼茬划破支部委员史玉潘的脚,他打紧绷带,继续坚持,不下火线,社员们说:“干部这么干,咱们更应该积极。”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全大队有十多亩积水地总脱不出来,王义才、赵满州和两个队的队长,一天总要焦急地查看几次,秋分节眼看就到了,他们再也等不下去,在王义才、赵满州和两个队的队长史玉宣、王荣清带领下,社员们涉水踏泥,一斗斗、一筲筲地把水淘干,按时种上了小麦。就这样,全大队一千三百多亩地,除八十亩菜地外,其余不论高地洼地,全都种上了麦子,到了秋后季节,满地的麦苗、青菜一片葱绿。有些老人挂者拐杖到地头说:“古来没见过这么好麦子,多大的愁一见这麦子就消了。”因此,社员精神更加充沛,坚定了度过灾荒的信心。
靠双手制胜
群众生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今冬明春的生活问题怎样解决呢?单纯依靠国家这条道,支部已研究,立志不走,搞搞副业生产没资金,没门路,缺技术,设备也有困难。这时有些人对党支部埋怨说:“这么重的灾,逞大肚子汉社员就要跟着你们遭殃了!”队上的干部也有人动摇了,说:“没本难得利,贷点款搞副业算得了什么!”副大队长史景明跑到公社银行贷款,可巧,副业贷款指标没拨来,便失望地回来了。党支部发现这个问题后,又进行了讨论,重申了依靠集体度荒,依靠集体搞副业,决不依赖国家的决心,并且讨论了党经常教导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这条重要经验,更加坚定了党支部的心。
于是,他们抓住贷款这个典型事例对大家进行了教育。在全体干部、党员会上王义才说:“国家的钱总不能什么时候用什么公候有,只有自己动起手来,才是最好的办法。再说,国家正在建设,各方面需要资金,我们不能拉国家的后腿,事事给国家添麻烦。穷,应该有个穷骨气,我们不是吹大话,大家齐了劲,就能干出个样让他们看看!”“对,是得有个穷骨气,一定干出个样来!”王义才讲完以后,大家纷纷表示态度。但是用什么办法战胜眼前的困难呢?大家一致认为:社员们有抗洪的那股劲,救灾搞副业,他们也一定会更积极,把大家发动起来,齐了心,办法就会有的。
党支部把社员们集合在一起,对前一段抗洪、种麦中的积极分子进行了表扬。当把搞副业的困难向大家一摆,大家说:“没本咱们搞不用本的,没房子咱们搭,没门路咱们找,没技术咱们学。”
通过摆谈,大家提供了很多门路。
第二天,大家推举代表到城里揽了垒墙、运砖等活儿,四十多名社员腰里掖上干粮,提起瓦刀,架起小车就出发了。听说臧桥洋灰窑有九百元修理费的一宗活,干部想到没技术人不收包揽,过去曾在北京打过窑的社员史玉祥、史景峰找到干部说:“这笔钱咱不能放过。”他们带领三十多人,完成了任务,把技术也学到了手。打坯不用本钱,但没坯模子,党员史景明、史玉起说:“这活咱不求人。”他们把村边枯死的枣树刨掉,自己割制了二十二副坯模子。支部书记王义才、支部委员赵满州亲自驾杵打坯,盖起七间副业房。
就这样,一元钱没花,就搞起了运输、修房、修窑、扣砖坯、打坯等五六种副业,只一个来月就收人二千多元。
社员生活解决了,又有了扩大副业门路的本钱,也使支部进步尝到依靠群众的甜头,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办法。于是决定再开展木业、粉坊、制青酱、米面加工、编织等几种副业。原料买来了,但房子不够,工具缺少很多,花钱买,需要上千元,可是他们还是一元钱没花。社员卢守祥把自己用不着的四根檩条扛到队里搭了房顶,说:“队里搞副业要紧,有了再还。”史富仁六口人挤在两间屋子里,腾出三间做了青酱房。社员史富桥不声不响地把一个大瓮抬到青酱房说:“队里先用吧!”50岁的史大娘把心爱的铜丝箩送到磨面组说:“使不坏就再给我。”他(她)们这样诚恳、热情,生产队只好记账收下。
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了,副业生产一项一项地搞起来了,而且越搞越火热。硬骨气创造了新奇迹。到10月底,全大队副业收入达四千五百多元,平均每户收入三十多元,多数社员除去生活费用外,还有剩余。这年全村没有一户挨饿受冻,第二年的小麦又获得大丰收,社员们顺利地度过了灾年。
作者简介
王培仓: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十五级乡边马村,童年是在日寇的铁蹄下度过。自幼虽经历磨难,却奋发学习文化。自1948年起,白天上小学,晚上教民校。1952年任小学教师。从1954年到1964年先后担任区公所扫盲教导主任、乡校长、公社文教卫生部长、党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干事,1964至1974年,先后任《河北农民报》《河北日报》记者、编辑,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文办、文化局干事、局办公室副主任,艺术组副组长。1974年后任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1993年离休。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

  • 山东宁阳:“小支部”暖了群众心

    中国组织人事报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0日作者:通讯员 宁组研 本报宁阳讯 (通讯员 宁组研)去年以来,山东宁阳县针对城市居民小区党组织覆盖有盲点.居民业主遇到困难找不到人解决.物业服务水平参差不 ...

  • 黄山区最早中共支部——南山

    黄山区最早中共支部--南山 大太平 1周前 来 源:黄山区政府网 黄山区最早中共支部--南山 南山党支部,是黄山区境内建立最早的中共支部.位于谭家桥镇东黄山村南山村民组,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宅,它记载着 ...

  • 献县吕智杰《激战洪魔》之一:前言

       最近骄阳似火,气温偏高,心存焦躁.不如静下心来,一个人,一本书,一首诗,香茶一杯,心静如诗,岁月安好,舒适一夏,恰似莲花不染尘,心如止水度光阴.正如白居易所云:鸟栖鱼不动,月夜照江深,身外都无事 ...

  • 《激战洪魔》之二 根治海河为献县开创了新天地

       <激战洪魔>之二 根治海河为献县开创了新天地 吴芝田 献县地处冀中平原,属海河水系的黑龙港地带.历史上曾是黄河.漳河和滹沱河横行肆虐的地方.后来,黄.章二河改迁,滹沱.滏阳.子牙这三 ...

  • 献县《激战洪魔》之三:惊心动魄的一百天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三 惊心动魄的一百天 王培仓 建国后,我县虽多次遭遇洪水袭击,但1954年洪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抗洪斗争之紧张,护堤任务之艰险,都是历史上少有的. 这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四 :抗洪抢险的65小时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四 抗洪抢险的65小时 王培仓 1956年8月初,滏阳河.滹沱河上游普降暴雨,山洪暴发,一场更大的抗洪任务又摆在献县人民面前.这年,我上堤后被分配在区防 ...

  • 献县《激战洪魔》之五:抗洪散记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五 抗洪散记 王培仓 我村坐落在子牙河畔.全村三四千亩耕地分布在子牙河两边从子埝到大堤之间的滩地上.历史上子牙河发水频繁,我在童年时代就经常随大人上子埝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六:我经历的1963年抗洪斗争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六 我经历的1963年抗洪斗争 王培仓    1963年8月上旬,滹.滏两河上游地区连降特大暴雨,不少县7日降用量达到2000毫米.这些水都必须经过我县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八 :对“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回顾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八 对"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回顾 吴芝田 由于我县地处冀中平原,海河水系的滹沱.滏阳.子牙三大河流纵横贯穿全境,加之滹.滏两河上游 ...

  • ​献县《激战洪魔》之九 忆土牛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九 忆土牛 吴芝田 您,认识土牛吗?别看它其貌不扬,土里土气的呆笨样子,但它却是来自大地母亲的怀抱,出自劳动者的双手.我们这个地处三河交汇,防汛抗洪任务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十抗灾的硬汉子张本林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十 抗灾的硬汉子张本林 王培仓 献县南河头公社南河头大队大队长张本林在解放争中转战南北,英勇杀敌,立过三次战功.在1963年特大洪水来临的危难关头,他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