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它的底层原理是什么?为何它如此神奇?

这是“思维有了模型”的第6篇模型

你努力了一辈子,其实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已。

——兰陵王

全文共4855个字,读完约15分钟。

“你不觉得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吗?就像打怪升级。”

这句话出自我的一位学霸同学,彼时的校园君高三,正被学习折磨得死去活来,却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你能想象出我当时的内心活动,犹如万只草泥马狂奔而过。

学习真的能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吗?不知道。至少在我感悟到思维导图之前从未体验过。

之所以会对学习不离不弃,是因为我要生活,要生存。并不觉得那些努力都是发自内心的,只是我不得不为之而已。

但是这学期,我找到一个工具,它似乎有某种魔力,能把任何痛苦的学习变得不那么痛苦。

它就是一直被人们推崇的思维导图。

这个东西我们很小的时候,一定都听过,但是从来没用过,也不知道如何用。

高考的时候,看见室友买了一本数学思维导图,但是他的成绩并没有变好,我拿去看了一下,也没啥感觉。

现在想来,是自己的打开方式没对。

一个东西,如果你没有懂它背后的原理,你是做不好的。

所谓知行合一,其实不是说要逼着你让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做到一致,而是说,如果你对一个东西达到了真知,你就自然而然可以做到。

OK,下面我们来试着揭开思维导图的面纱。

1

为什么要用思维导图?

首先,我们必须懂其中的原理。

为什么它如此有用?它的意义何在,这背后的道理又是什么?

这又要回到学习这件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学习的?

其实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跟机器学习的原理是相通的,都是先输入信息,经过一系列处理,最后加工成知识网络输出,也即模型

比如,我们学高数,就是不断在往里面输入信息,像是公式、解答技巧、例子等,这些都是信息;最后你掌握了,那些信息就被你整理成更底层的知识网络,比如一个解题模型。

学英语也是一样,学语法、背单词,甚至读文章,其实都是在往大脑里输入信息;大脑就像机器一样,最后把它整理成一套算法,也就是你做题时、说英语时的知识体系。

那么问题来了,懂了这个,跟思维导图有几毛钱关系呢?

好问题。既然我们的学习方式是先输入信息。那么输入信息的多少就成了关键

相信你一定无数次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同学们啊,其实考试就这些知识,只要你懂了,考试时不管它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

虽然我们也懂这个道理,考试肯定不会考我们从未学过的东西。

但是就那几本书的知识,我们辛辛苦苦学了三年,却依然在高考的时候,拿到题一筹莫展,似曾相识,又无从落笔。

那怎么办呢?

练咯。于是我们买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买了无数的资料书,每天卷子满天飞。

把自己置身题海战术,想着等我把所有能遇到的情况都做一遍,考试就一定没问题了吧?

可是你忘了信息是无穷的。

仅仅用f=ma,就可以延伸出来出一辈子的题,你练得完吗?

这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好像从来未曾想过。

我们整天把自己置身于各种忙碌当中,好像这样就不会感到时间被虚度的慌张。

但是亲爱的,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啊,你搜集得完么?

那又怎么办呢?我又没有那么聪慧的大脑。

与聪慧无关。你只需要按照大脑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就可以了。

刚提到说大脑的学习方式是按照输入信息,输出知识网络,也即模型。

那么问题就出在输出上面,你通过怎么的算法去处理你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一网打尽,还是分门别类的选取优质样本?

假设一个知识,它有20个样本,每个样本都有2种情况,如果你按照题海战术思维去学习,那你就要输入2^20,大约104万个信息。

但是如果你将其分门别类,划分层级,只需要抽取2×20=40种信息即可。

这就是学霸与学神的区别,学霸靠努力和和题海战术,勉强保持成绩中等,学神轻轻松松就稳坐年纪第一。

而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这个压缩机制,它把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分而治之

从而把庞大的样本数量,减少到极低极低。以帮助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是它最底层的意义,把信息分而治之,从而压缩信息。

除此之外,我们稍稍回到宏观一点的层面上来,也就是我们的神经回路构造。

神经学家发现,当我们不断学习一个东西的,就是刺激与之相关的神经元,加强它的强度;如果我们学习一些相关的东西,与之相关的神经元就会彼此连接起来,且刺激越强,连接越强。

这就是我们讲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联想的能力。

那么思维导图与之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认真思考,你会发现,画思维导图的过程,跟我们输入信息,构造神经元的原理是一样的。

从里面,可以提取出来至少三个分意义。

第一,系统化。

系统化思维,其实我早在“存量思维”里提及了,但是那时并未明白,它的很多道理与思维导图是共通的。

直到后来我把那篇文章发到百家号,收到很多读者的留言,他们提及到了“思维导图”这个东西,我才恍然大悟。

为什么思维导图能帮助知识变得体系化?

考虑到后面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我精炼下讲,具体请参考文章存量思维,或者等我下次重讲“存量思维”时再细讲。

前面提到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通过画来把信息分而治之。

这个分而治之,就是把杂乱的信息重新梳理一遍,在梳理的过程其实我们就在思考,这个信息属于哪个层级?与哪些信息并列?与哪些信息重叠?

最后整理出来,就像一颗大树,从主干,到分枝,到小分枝,到树叶。

这个过程就是在把知识系统化,以前是一堆杂乱的信息,现在成了有结构和层级的知识。

它的好处我在存量思维已提及,让你看问题更加全面、系统,且下次再接触新信息时,可以更快吸收和填充,而不是做无限的重复。

第二,关联化。

如果你想想我们的神经连接,就知道它们是互相连接的,但是我们学东西时可并未这样做,而是一股脑儿往里面塞。

比我们采用题海战术时,就是这样子,一股脑子的做各种题,但是从未花时间去整理,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这点至关重要,如果你学的每个东西都毫无关联,那就会陷入题海战术思维,而前面提到样本是无限的。

而思维导图,就是把各个知识关联起来

因为你在画的时候,就是在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一直在思考这些信息到底属于哪个层级,它们之间有何关联?

关联化有什么作用呢?

好处就是帮助联想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散思维。怎样提高我们的创造力?为什么有的人每天都有无数的创意

在我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就有深刻的感受,当我把杂乱的知识联系起来之后,常常会有新的感悟,这也许就是前面“多元思维模型”里,查理芒格提到的lollapalooza效应

包括此时,我写这篇文章,大脑里又跳出很多新感悟,都是因为我把知识关联起来之后的化学反应。

常常我们在想一个计划,想一个创意,写一篇文章时,觉得脑子像张白纸,就是因为没有把东西贯通起来。

第三,条理化。

什么是条理化?

想想看,你画思维导图的时候,是怎么画的?

一来,先画一个大圈(也可其他图形),代表中心;接着是各个分支,然后是分支延伸出来,不断填充,不断分支,直至不需要填充信息。

这个过程就是在把知识条理化。

它有什么作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问个问题,我们行动的时候,又是如何提取信息的呢?

是像拿个放大镜一样,到处搜索,还是按照层级,逐步搜索下去?

你不用回答我也知道,几乎我们所有人在行动的时候,都是直接拿个放大镜在那搜索,包括我。

因为我们的知识是杂乱的,从未被归纳整理。

而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帮助你快速索引

你可以想象,你去图书馆找一本书会怎么找?

那其实就是大脑的检索方式,也是思维导图的作用。

但是我们平时学习,是把图书馆的书全部推倒了,堆在一起,然后要用的时候再一本本排除。

这当然记不住了,也就是我们常说自己记忆力不好,其实是因为信息太杂乱,没有被分门别类。

如果你懂了,那么我再问你,如果现在操场刚解散,你会怎么找一个人?

到处狂奔?还是扯开嗓子吼?

答案是,努力在人还没动之前,先找到那个人的学院,然后找到他的年级,最后找到他们班,然后去男生那两排找他。

这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却从未用过,因为我们思维比行动更懒

就像昨天学妹跟我说,她看完李善友讲的《刻意练习》后,感觉以前都白学了。

一直在做无用的重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

为什么大佬演讲,知识能够信手拈来?而你要像挤牙膏一样,说一句想一句。

因为他们的知识是系统化的,条理化的,能够瞬间被检索。

说到演讲,从这里还引申出来两个意义,加强逻辑和清晰思路。

为什么有的人说话很有逻辑,思路很清晰?

很羡慕吧?因为他们把相关的知识条理化了。

就像思维导图一样,从主干到分支,一层一层的,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哪个属于更底层的知识,哪些属于并列的知识,他们有意或是无意都梳理了。

以上,基本思维导图的意义都说完了。但是我再把两个很重要的东西提出来单独讲一下,因为我发现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经常用到。

第一个就是发散思维。

经常我们在写某个计划,或者议程的时候,老是容易疏漏。

如果你按照思维导图去写,分门别类,就会促进你的发散思维,让你想得更加周密和全面

比如我现在不论是写假期清单,还是准备团队例会,我都会用思维导图来写。

还有就是帮助创意,大家可能在大学里都打过比赛,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了还会写产品计划啥的。

怎么尽可能多的去想呢?有个好工具,就是思维导图。

我个人的运用,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先用思维导图梳理一遍。比如今天这篇文章,如果我不先用思维导图梳理,我是断然不会写得如此丰富的。

第二个就是梳理。

刚上面也提到了,但是我希望今天以后,你能运用思维导图,把你以前学到所有重要东西,进行重新梳理,让它们变得系统化

比如,如果成绩对你很重要,那么你以前学的那些学科,找出来,用思维导图一一梳理吧。

这个假期我给自己定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梳理。

一个新媒体写作感悟的梳理,我看的那些书,看的那些网课,记的那些笔记;另外就是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和蔡康永的情商课,以及读书笔记。

我们不能只顾着学,还要记得停下来做存量,因为样本是无限的。

你知道吗?我曾经最痛心疾首的一件事,就是我记了那么多个笔记本,那么多重要的知识,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因为我记笔记的时候有个强迫症,要求笔记本非常整洁,连画条线都会心疼,就好像那是我的脸一样。

所以,我记笔记的时候都是,①②③……,一条一条工工整整抄下来。而且不允许有疏漏,即使很小的一个细节也不行,生怕自己错过什么。

▲以前

结果就是,花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什么也没记住,没有系统化,也没有条理化。

现在我尽量用思维导图去梳理,我连笔记本都不买了,去淘宝上买了一大本雪白的草稿纸,不论记什么笔记都用思维导图去记。

丑陋不堪,可是自得其乐。

▲现在

2

什么是思维导图?

前面其实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告诉你了。

你可以理解为,你是一颗大树,如何先长出主干,长出分枝,再分枝……到叶子,最后开花结果!

你也可以理解为,你是一个图书管理员,如何把一本书放到它该去的位置。

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它就是一群关键词的集合。

3

如何画思维导图?

很简单,其实人人会画。

先画一个大圆,我个人倾向于把它画成圆,简单粗暴(其实是不会画别的)。你也可以把它画成一棵树,一只鸟,一个人,一本书,啥都行,最好契合主题。

然后有两种画法,一种是先把主、支干画完,然后再填充。这种适合你已经获取了所有知识,做梳理,或者用作发散思维。

一种是一个支干画完了再画另一个。这种适合记笔记时用,比如听一场演讲,看一个视频,因为知识转瞬即逝,你只能听到一个关键词就画一个出来。

不拘泥于形式,也不管美丑,重要是画的过程。所以怎么画都可以,我自己画得也很丑。

运用场景:记笔记、整理笔记、写创意、议程、规划、写作等等。

其实,我几乎需要输入输出的地方,都会用到它,建议你也多用用。听大佬的课说,要画100张思维导图,你才知道它的妙用。

我一般画思维导图会坚持以下6个步骤,它帮助我更加深刻、周密,分享给你:灵感来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例子、注意事项。

提醒一下,例子至关重要,最好是3个,以后我会在“建模欲望”进行详细阐释。

写这篇文章我就举了很多例子,本来想单独提出来讲的,后来发现字数已经严重超了,只好融合进去讲了。

推荐工具:首先,我最推崇的是手画,因为思维导图重在画的过程,而不是画出来的那个图好不好看,所以能手画尽量手画,可以网上买草稿纸,很便宜的。

APP的话,推荐两款吧,一个叫Xmind,我常用,另一款叫幕布。手机和电脑版都有,各有千秋,自己去发现吧。

4

注意事项

一、必须记忆。

画完只是第一步,并不是说就完了,因为你要知道,思维导图也遵循遗忘规律。

这方面最出名的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这个曲线你需要记忆四次:画完之后立马回顾一遍,第二天再复习一遍,一星期之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之后再复习一遍。

如此,一个学习就算完了。

二、关键词。

思维导图是画关键词,把你以前记笔记的习惯丢掉,不要在思维导图上出现大段的文字。

否则思维导图就跟传统记笔记没什么区别了,有的人记笔记非常详细,害怕丢失哪怕一个细微的信息,那跟无限样本搜集式的学习有什么区别呢?

记住,思维导图只记关键词,一般是一个动词 一个名词,也有可能只是一个名词,但是请丢掉大段的文字,尽量对其压缩、精炼。

如果那段文字实在很精彩,可以另找笔记本记,或者APP里有批注功能。

三、戒掉依赖。

我们经常在整理一个东西时候,总喜欢先看大量的材料,这也是拖延症的表现。

如果你是在整理笔记之类的,请先不要看任何材料,先凭自己的记忆,想到多少是多少,这些才是已经被你内化的知识。等实在想不出来了,再去看笔记和各种材料。

四、重在过程。

在前面已经几次提到这个东西了,这里在提一次,思维导图的意义只在你画的过程体现出来,画完它的使命就已经基本结束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别人画的思维导图毫无感觉的原因,所以你必须要自己去画。

记住,思维导图是自己的思维。

最后再次放上文章的思维导图,请笑纳。

作者介绍

蘭陵王

一枚疯狂的热爱生活的文青氓

普通的人学习知识,牛逼的人学习模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