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当上非洲总统,中国模式的追随者,穆拉图的传奇人生

他来自非洲,先后在北大学习哲学和政治学,他高度推崇中国文化制度,美赞中国风土人情,他将中国模式推到国际热潮的顶点。他是谁?他是如何从北大学生的身份摇身一变成非洲总统?他为何如此热爱中华文化?他的传奇故事和中国魅力又有何联系?

一: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原来,他叫做穆拉图。穆拉图出生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富裕,只是平民阶级。但是穆拉图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十分在意,一再告诫穆拉图应当通过知识的途径,改变自己的人生。

穆拉图小的时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热爱学习的他还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他经常翻看国际历史书,其中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让他极度热爱。他不禁开始思考,是怎样的一个文化国度能够养育出千年难遇的秦始皇?

他想去中国看看,去西安看看。但是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他没有机会出国。直到埃塞俄比亚国内推出了一项新的政策,在1970年,国内选拔了一批优秀的适龄学生。国家鼓励这些孩子们外出留学,其中所产生的费用由政府补贴。

穆拉图就是赶上了这样的好时机,他抓住了机会在学校中努力表现,最终顺利出国留学。但是当导师询问穆拉图最希望去哪个国家时,他肯定地回答说,他想去那个有秦始皇的国家看看。

就是这样,穆拉图来到了中国。在1976年到1977年,他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的是汉语文化。穆拉图的学习方式也非常富有特色,他经常在北京的各个巷口走街串巷,他和当地人民一起谈笑风生。

他感受了这个城市的魅力,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爱上了中国,也发现中国不只有一个秦始皇,还有儒家思想和礼仪文化等。

仅一年的时间,穆拉图就成为了同一批来中国学习的同学们眼中的中国通。不过他在北京语言学院毕业之后,大批学生都陆续回国。可穆拉图与导师商量,他想继续留在中国。

于是穆拉图争取到了第2次机会,他在1977年到1982年期间就读于北京大学。他拿到了该校哲学系本科学历,后又在北大的国政系攻读了硕士学位。

这时候,母亲给穆拉图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建设。穆拉图明白,他虽然将中国已视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他的身上还有建设祖国的使命。

于是他回到了埃塞俄比亚,并且想要从政,他从基层公务员开始做起。但这条道路并不好走,穆拉图审时度势,分析了一下当时国内的情形。他发现执政的门格斯图专注于军事统治,从而忽略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人民的利益在极大程度上没办法稳健提升。

另外,穆拉图认为门格斯图的军事统治富有尖锐性,容易与周边国家在建立外交关系时略显暴力。而这种方式不利于埃塞俄比亚在国际中树立友好形象,对祖国的外交并不利。

穆拉图思考了两年的时间,他想到了中国的儒学文化,并且将这种思想体系和国情结合做出分析。他翻阅中国历史,发现新中国在刚建立政权时也处于艰难的状态,但之后中国的发展却非常好。

首先在政治方面,中国人于外交时明确提出了5项基本原则,确保了国家主权和尊严,同时也表明了国际态度。中国在发展军事、科技的同时,又大力发展教育和农业、工业、商业...全面发展使得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但是稳步发展的中国在国际中的形象并不尖锐,反而与其他各国保持友好交往,这种态度也深深影响了穆拉图的从政态度。

于是穆拉图不断参与国内高等大学的演讲,为推翻遗留的封建主义残余势力而做出革命榜样。但是穆拉图知道国内大学数量并不多,真正想要将革命的范围扩大,还需要从基层抓起。

穆拉图在国内参加各类政治活动,他不放过深入基层的每一个机会,他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好,首先要注重教育。人们更加渴望穆拉图能够在从政道路中有所建树,因为他们将孩子能受教育的希望,寄托在穆拉图的身上。

另外穆拉图还结交了众多政治意见相同的盟友,并表明了自己的从政观点。他称中国有套管子政治理论,说管子是一个非常注重发展经济的政客。

说管子在从政道路中拒绝空谈,他提倡改革要以经济带动军事,这样才能强国富兵。其实,这与当时埃塞俄比亚的政策明显相反。虽然穆拉图这样的政治观点显得格格不入,但因为观点新奇,依然吸引了众多追随者。

那时塞尔俄比亚国内的军事,同时到达了集权化的巅峰。但门格斯图为了排除异己,派出军队将大批革命者和知识者暗杀。门格斯图为了稳固自己的军事统治地位,还推出了焦土政策。

该政策的内容是指,国家将动用军事力量摧毁农田粮仓,人民不可私自进行粮食交易。这严重摧毁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建设。

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穆拉图,觉得自己还有深造的空间。于是回到中国继续沉淀,1991年他在北大都拿到了哲学和政治学的硕士以及博士学位。可谓是双喜临门,因为穆拉图这时又收到消息,说埃塞俄比亚的人民推翻了暴君门格斯图的军事统治。

二: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因为前两年的从政表现十分优秀,所以人民又急切地呼唤穆拉图赶紧回国建设。34岁的穆拉图果断回国,并进入国家外交部。穆拉图学习中国外交的基本态度,将五项基本原则融会贯通。

他结合埃塞俄比亚的国情,制定了一套便于沟通协商的,且又真诚坦诚的外交策略。他对国际形势又深入分析,于国际形象中给埃塞俄比亚建立了良好的外交氛围。

出色的外交表现,赢得了国内更多数人民的支持。于是他又被提拔为外交部政策制定与培训司司长,后任该国总统。国际对于穆拉图的评价越来越好,甚至有很多国家明确表态,说欢迎穆拉图以国家大使的身份常驻国内。这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亚、泰国和中国等。

穆拉图认为,不论是塞埃塞俄比亚本身还是整个非洲大陆。从国际地形条件以及局势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国际关系走向来看,想要发展都会苦难重重。为维护本国利益和国家主权,只有妥善处理好国际关系,才能为本国的发展创造良好时机。

另外,穆拉图还认为:一个国家真正想要得到发展,只专注于某一项领域远远不够。如果工业成绩很出色,而忽略了农业与商业的发展,经济将无法复苏。如果只专注于发展经济而忽略了教育事业的兴起,那么这个国家将后继无人。

综合考虑之后,穆拉图一边于国内大肆修建铁路,加强交通枢纽的建设。一边又鼓励孩子们接受教育,并在国内推行政策大力建设学堂,优待在校学生。

在经济方面,穆拉图先是鼓励农业工作者积极生产。另一方面又鼓励国内的中小企业配合发展,并与国际外贸创建良好联系,历年来为国家进出口的KPI而努力。

在科技方面,穆拉图更是鼓励科技创新。国家不断加大力度投资科技,穆拉图提议要将人才与科技直接关联。他说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高质量教育的成果,要让教育界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所以他又号召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回国建设,同时他也呼吁国内学生努力学习,共同建造美好未来。在军事方面,穆拉图虽然也极其重视,但他并不像前总统门格斯图那样只专注于军事统治,而是将军事矛盾淡化,不再只采取军事独裁的方式统治这个国家。

穆拉图任埃塞俄比亚总统之职时,多次提到与中国的感情。他明确表态:中国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国度,他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可以像他那样去中国求学,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底蕴。

现在的穆拉图已经远离政治,他不再属于埃塞俄比亚的政治高层人物。他现在低调的生活着,会经常出国旅游,并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书籍。

他偶尔还是会回到中国北京,他说北京腔实在是太难改了。但是一听到有人和自己用北京腔对话,依然还有一种像是回家了的感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