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的伦理困境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卫生的改善,人均寿命会越来越长,但总是存在一个极限的,这就是人体的设计使用年限:人体的各种零部件存在一个使用次数的限制,比如牙齿、血管、心脏、眼珠、骨骼、颈椎腰椎等,特别是像血管、骨骼这种埋在人体里面的零部件,我想象不出有什么办法全部单独更换,除非把头以下的身体整体换成新的,或者记忆可能人工存储移植,但从被移植者的角度而言,记忆移植完就毁掉旧的身体,这相当于把真正的自己给杀了,另一个具备相同记忆、人格的克隆人抢走了自己的一切,除非已经正常去世了,否则没人愿意这么做的。
另外,人的身体就算是全新无磨损的,但移植过来的存储了几十年乃至几千年生活记忆的灵魂是旧的,就像一种技术或资产会因为有机磨损(因为技术进步,而使得机器变得没用处了)而过时一样,灵魂和思想也会过时而不适应新时代,永生的灵魂长期苟延残喘是越来越成为社会累赘的。
唯一不损害社会进步的永生方式是:让那些备份的人格生活在虚拟现实里,周围一切看起来很真实美好又复杂具备挑战性、无限可探索性,但其实不过是AI根据数万年里无数人的记忆而自动生成的,备份的记忆在这样的虚拟环境里可以永生,却又不损害社会进步。当有需要的时候,现实世界的人可以向虚拟世界的先人们请教人生难题、军事困扰和技术症结等,比如,你可以询问虚拟世界里的爱因斯坦如何看待某个物理新发现,或问富兰克林如何处理中美关系……
但是,有些超级聪明的虚拟头脑,可以操弄人心,引发现实世界的大变动,幽灵重返人间……
笔者(微信号:forcode奇想录)灵光一闪,忽然想到:在一定程度上,文字组成的书籍,也构建了一个虚拟现实的空间,读者通过阅读书籍、给自己的大脑输入信息和指令,得以进入这个“意义世界”里,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拟出一个“想象世界”,先人们的灵魂片段在我们的“大脑硬件”中得以复活,并且影响到我们的头脑和行为。某些影响力大的书籍,比如论语、圣经、富兰克林自传等,其中的思维模式、观念、知识、语言技巧等,就像幽灵一样,可以借由新的硬件(大脑)得以重现人间,某些宗教就像病毒一样,是能够在人际之间传播、感染新的宿主的……
未来科技的发展,书籍会进化,从文字(不管纸质版还是电子版)进化到丰富的多媒体纪录片或电影演讲视频等,再到AI智能组合的交互式虚拟现实,不只是先人们的灵魂片段得以通过文字流传,完整的灵魂拷贝都可以存储并再次运行……
既然可以把逝去的先人的灵魂备份运行到虚拟现实中,那也可以把活着的人放进去,但这容易涉及到隐私问题,备份进去的虚拟人格如何要跟原来的活人对着干怎么办?如果他以泄露隐私、曝光相威胁,要求活人满足它的某些无理要求怎么办?你的银行密码、不为人知的阴暗面,那个完整拷贝了你的记忆的虚拟人都一清二楚,万一它在虚拟世界里被人酷刑折磨、逼迫说出有关你的所有秘密怎么办?在虚拟世界里,这些虚拟人,可以随意复制很多份,无论爱因斯坦、希特勒还是你的前女友,都可能被坏人虚拟奴役,生不如死,当做一个可执行程序,一次又一次被运行、受罪,这的确是伦理灾难!
如果活人的虚拟拷贝运行了N个版本,每个版本单独运行一段时间后,询问他们相同的问题,他们会给出相似的回答吗?这个回答跟现实世界中同一个活人的回答有多少差别?
问题是,先人们的灵魂拷贝在虚拟现实里做了坏事,损坏了先人们的名声怎么办?假如爱因斯坦的记忆复制品在虚拟现实里性骚扰,我们会因此而改变对爱因斯坦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