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修身-第七 道可道 非常道 之一
老子曰
夫事生者應變而動
變生於時
知時者無常之行
故「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書者言之所生也
言出於智
智者不知
非常道也
名可名
非藏書者也。
多聞數窮
不如守中
絕學無憂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
感物而動 性之慾也
物至而應 智之動也
智與物接 而好憎生焉
好憎成形 而智出於外
不能反己 而天理滅矣
是故聖人不以人易天
外與物化而內不失情
故通於道者 反於清靜
究於物者 終於無為
以恬養智
以漠合神
即乎無門
循天者與道遊也
隨人者與俗交也
故聖人不以事滑天
不以欲亂情
不謀而當
不言而信
不慮而得
不為而成
是以處上而民不重
居前而人不害
天下歸之
奸邪畏之
以其無爭於萬物也
故莫敢與之爭
清靜者德之至也
柔弱者道之用也
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祖也
三者行則淪於無形
無形者 一之謂也
一者 無心合於天下也
佈德不溉 用之不勤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無形而有形生焉
無聲而五音鳴焉
無味而五味形焉
無色而五色成焉
故有生與無
實生於虛
音之數不過五
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
味之數不過五
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
色之數不過五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
味者甘立而五味定矣
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
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
故一之理 施於四海
一之嘏 察於天地
其全也敦兮其若樸
其散也渾兮其若濁
濁而徐清 沖而徐盈
澹然若大海 氾兮若浮雲
若無而有 若亡而存
萬物之總 皆閱一孔
百事之根 皆出一門
故聖人一度循軌 不變其故
不易其常 放準循繩
曲因其直 直因其常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
憂悲者德之失也
好憎者心之過也
嗜慾者生之累也
人大怒破陰 大喜墜陽
薄氣發暗 驚怖爲狂
憂悲焦心 疾乃成積
人能除此五者 即合於神明
神明者 得其內也
得其內者 五臟寧 思慮平
耳目聰明 筋骨勁強
舒達而不悖 堅強而不潰
無所太過 無所不逮
天下莫柔弱於水
水爲道也 廣不可極 深不可測
長極無窮 遠淪無涯
息耗減益過於不訾
上天爲雨露 下地爲潤澤
萬物不得不生
百事不得不成
大苞羣生而無私好
澤及蚑蟯而不求報
富贍天下而不既
德施百姓而不費
行不可得而窮極
微不可得而把握
擊之不創 刺之不傷
斬之不斷 灼之不薰
綽約流行而不可靡散
利貫金石 強淪天下
有餘不足 任天下取與
稟受萬物而無所先後
無私無公 與天地洪同
是謂至德
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
以其綽約潤滑也 故曰
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
夫無形者 物之太祖
無音者 類之大宗
真人者 通於靈府
與造化者爲人
執玄德於心
而化馳如神
是故 不道之道芒乎大哉
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
其唯心行也
萬物有所生而獨如其根
百事有所出而獨守其門
故能窮無窮 極無極
照物而不眩 響應而不知
文子曰
機械之心藏於中
即純白不粹
神德不全於身者
不知何遠之能懷
欲害之心忘乎中者
即飢虎可尾也
而況人乎
體道者佚而不窮
任數者勞而無功
故能因即大
作即細
能守即固 爲即敗
夫任耳目以聽視者
勞心而不明
以智慮爲治者
苦心而無功
任一人之才難以至治
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
循道理之數
因天地自然
即六合不足均也
聽失於非譽
目淫於采色
禮亶不足以放愛
誠心可以懷遠
故兵莫憯乎志 鏌鋣爲下
寇莫大於陰陽 而枹鼓爲細
所謂大冠伏尸不言節
中冠藏於山
小冠遯於民間
故曰 民多智能 奇物滋起
法令滋章 盜賊多有
去彼取此 天殃不起
夫無形大 有形細
無形多 有形少
無形強 有形弱
無形實 有形虛
有形者遂事也
無形者作始也
遂事者成器也
作始者樸也
有形則有聲
無形則無聲
有形產於無形
故無形者有形之始也
廣厚有名 有名者貴全也
儉薄無名 無名者賤輕也
殷富有名 有名尊寵也
貧寡無名 無名者卑辱也
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
雌牝無名 無名者隱約也
有餘者有名 有名者高賢也
不足者無名 無名者任下也
有功即有名 無功即無名
有名產於無名
無名者有名之母也
夫道有無相生也 難易相成也
是以聖人執道 虛靜微妙
以成其德 故有道即有德
有德即有功 有功即有名
有名即復歸於道
功名長久 終身無咎
王公有功名 孤寡無功名
故曰聖人自謂孤寡
歸其根本 功成而不有
故有功以為利 無名以為用
古者民童蒙
不知東西
貌不離情
言不出行
行出無容
言而不文
其衣煖而無采
其兵鈍而無刃
行蹎蹎 視瞑瞑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不佈施 不求德
高下不相傾
長短不相形
風齊於俗可隨也
事周於能易爲也
矜僞以感世
軻行以迷衆
聖人不以爲民俗
這第一部分,是讀的。
接下來幾次,是分即部分的講解,探討,
請各位自己讀,寫,儘量多幾遍,越多越好。
在接下來,是繼續講解和實際的鍛鍊,
這些古代的哲學,是如何應用在音樂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