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镪菜刀
〓第 2519 期〓
文|张玉琛 编辑|王成海
前几天,大约在早晨七点钟左右,我在家里收拾衣物正准备下楼锻炼身体,突然,一声悠扬的吆喝声打破了我们穗丰小区的宁静。“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声音好像咱们本地人的喊叫声,一点也不像六、七十年代听到的侉侉吆喝音。我并且有好多年没有听到“磨剪子嘞戗菜刀”这一叫唤声了,我忙走出家门直接下楼,好奇地寻找声音的来源。
磨剪子,戗菜刀的是位老人,经我询问得知这位磨刀师傅,是城关镇东十号村委会二号自然村的村民。姓郭,今年八十三岁,干这活以有四五年了。他自已说年龄大了农活干不动了,但自己又闲不住,就找点苦轻活干。以前在村里面经常给人们家磨刀、磨剪子,对这行当比较娴熟,大到铡草刀,小到梯头刀样样都会磨。所以现在就专干这一行,既省事又省力,还能挣几个零花钱。近几年郭师傅常奔波于兴和新城区,他的手艺是自学的,也没经过师傅教。而是自已历经了好多年的沉淀和打磨,他以精湛的手艺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居民们的喜爱。

郭师傅身材高大,脸上皱纹很少,只是被风吹日晒的脸蛋发黑紫红,两眼还炯炯有神,神志清晰,喜欢开玩笑。虽然八十多岁还是精神矍铄,一双粗糙的手见证了他多年的辛勤付出。他的工具很简单,一辆用两公分的细钢管捍接的破旧独轮车,座上前后挂着一个布兜,里面装着他磨刀需要的所有家当:磨刀石、水壶、刷子、以及一些零碎的小工具。车上面还绑着一条板凳,板凳上还固定一个手摇砂轮和一块磨石。这就是他“生产工具”的全部家当。每当接到一把剪子或一把刀时,立马专心致志地操作起来,将刀(或剪)放在凳子上的“操作台”,用绳一固定,先用戗刀铲去上面的锈迹,不时地用自已制造的矿泉水瓶,在瓶盖上扎个小孔,用手一挤瓶就冒出来些水,喷洒在刀刃上。正反两面不时磨上,再用手指试上去感受一下刀尖的锋利程度;有的刀刃卷口,还不时用小锤将卷口锤平,再续磨一阵,直到顾客满意为止。
小区居民们一听到“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声音,就知道磨刀师傅来了,纷纷拿出家里的剪刀、菜刀,让他帮忙磨利。郭师傅总是微笑着接过工具,然后仔细地开始他的工作。他先用刷子蘸上水,轻轻地刷去刀具上的锈迹和污垢,再用沙轮初磨刀刃,然后用磨刀石仔细地磨利刀刃。他的动作熟练而有力,每一刀都磨得恰到好处。因为他爱说笑,好多男女人们都围坐在一圈圈,就看他磨刀就相互和他开玩笑。等他全部磨完刀要走的时候,大家才纷纷难舍的散了伙。
这个行当为什么叫磨剪子戗菜刀?带着这个问题我百度了一下,叫磨剪子戗菜刀的原因:“因为剪子的刃口要求是陡峭的,所以用磨的。菜刀的刃口要求是薄而光滑的(无厚才能入有间),所以要用工具铲平削薄,戗在这里是镗铲的意思,就是用一种特制的工具(钢制的类似于木工的推子)把菜刀表面铲平。其次,由于以前的菜刀是手工打制,表面坑坑洼洼,刃口斜面不平,用刀时不方便,所以要铲平或磨光。磨剪子:磨剪刀还是挺有难度的,至少比磨刀要难些。剪刀是两片,磨时剪刃与磨石的角度、剪刀中轴的松紧,都有相当的关系。剪刃两片合在一起后,刀尖对齐,松紧适度,紧而不涩,松而不旷。用破布条试验刃口,腕臂不叫劲,轻轻一剪,布条迎刃而断,方合规格。

一般人自己磨菜刀,也能磨快,但磨起剪刀来,则多少要有点窍门,虽然用不着什么力学、数学,可您磨出的剪刀,剪东西肯定打滑。磨刀人磨出的剪刀,虽达不到小说里写的'吹毛立断’的神奇效果,但将刃口放在指甲上,只需轻轻推一下,定能削下一小片指甲来。戗菜刀:家用菜刀时间长了刃部即钝,就需要镪薄,叫锋利,俗话就叫'快’了。戗菜刀很讲究,先要看刀口,钢是软还是硬,硬的要用砂轮打,软的用刀抢,然后完了再用磨刀石磨。镪刀的工具是一根尺把长的铁杆,两头有横扶手,铁杆中间镶一把优质钢的戗刀,用它将刀的两刃刮薄,再磨锋利。说得通俗些,这把戗刀,就是个铁铇子。也有的工匠用手摇砂轮代替戗刀,省力,薄厚均匀,但内行人说,用砂轮磨刀刃,刀身遇热退火,会减弱钢性。刀铲削完了,就在磨刀石上磨。一面磨一面往刀上淋上清水。磨刀人磨一阵,就用手指在刀刃上轻轻刮一下,又眯着眼看看刀锋。一把钝口的菜刀,在磨刀人的手里,只需一根烟的时间,就改变了面貌。”
据说,磨剪子戗菜刀这种行当起源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400年之久,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老行当。剪刀有响当当的牌子,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那么谁又是磨剪刀的祖师爷呢?遗憾的是史无记载,无从考查。只能推测,自从剪刀一出现,磨剪子戗菜刀的也随之出现了。但这一行最早是磨镜子的。古时,大家闺秀用的都是铜镜。铜镜用久了会生锈,锈了就得磨。磨镜子是一个专行,但都附带着磨剪子戗菜刀。至清代,玻璃镜子出现了,铜镜淘汰了,磨镜这一行也就以磨刀磨剪子为主了。人们又多认为“磨刀”二字有“嚯嚯”之音,十分不雅,于是就把磨剪子提到前面来,手艺人也就吆喝着“磨剪子来戗菜刀”,四处兜揽生意。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磨剪子戗菜刀的居民越来越少,“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如今街头巷尾已难觅这样的声响,明显地感觉这个行当好像也日渐消落。偶尔,有个别的磨剪子戗菜刀的磨刀匠会在一些地方一晃而过。如今依然从事磨刀手艺的人一般都上了些年纪,基本没有年轻人愿意再学这一行了,将来这个行当是否还能存在于民间,目前都很难说。久而久之,这个行当便会因没有接班人,从此失传,磨刀的吆喝声也会听不到了,只能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作者介绍:张玉琛,男,一九五七年生。兴和县钦宝营村人,曾在钦宝营乡政府和赛乌素镇政府工作。一直热爱文学,喜欢写些散文、诗歌、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