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上下两千年
先请你看一看,下面这两幅画,时间上跨越了近两千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龙凤人物图》公元前3世纪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佚名 《千秋绝艳图》局部 明末清初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两幅画都是以女性为绘画题材。我们中国画的种类很多,有山水、花鸟、人物等等大类,在人物画中,以女性人物为主题的作品在中国绘画中占有相当显赫的位置。
我国目前存世的三幅最古老的独幅绘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均以女性作为中心人物。
我们上面看到的第一幅画《龙凤人物图》是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从这幅充满神秘感的上古画作,到第二幅近两千后明末清初的《千秋绝艳图》,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是如何演变的?中间又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密切联系呢?让我们一一看来。
秦汉时朝: “死后升仙”的幻想与大女主“西王母”
中国美术史上首件以女性为中心的人物画,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龙凤人物图》,这是一件出土文物,实际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汉及汉以前的画,都是考古出土的文物,基本以画像石和壁画为主。
这幅《龙凤人物图》画在长方形的丝帛上,画中的女性站在一弯新月上,头顶是龙和凤,这幅画到底表达了什么呢?
考古学家认为,这是表达墓葬的女主人死后在龙凤的引领之下,乘着新月上升到天界的美好期望。哎?这是怎么回事?
这其实跟秦汉时期人们对死后升仙的追求有关,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他们都曾费力地寻求过长生不老的可能性,虽然最后都是一场空,然而这种美好的向往依然根植于当时的人们心里,渐渐地人们从追求“长生不老”变成了追求“死后升仙”。
“西王母与玉兔”壁画 河南洛阳偃师高龙乡辛村新莽墓出土 公元1世纪
而汉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女主角,汉代的全民偶像,是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西王母。
秦汉人向往两大仙境,东有东海蓬莱仙山,西有昆仑西王母,从《山海经》到《庄子》到《穆天子传》,都有西王母的身影,人们认为她超越生死、与天地共寿,自然也能赐予自己长生之道。
但这显然是幻想,现实无情地打击了人们的这个美梦,所以人们就寄希望于缥缈的死后世界,希望死后能被西王母接引到仙境,毕竟这个美梦无法被打破。
西王母的形象不仅出现在生者使用的铜镜、屏风、漆器上,从汉初开始也大量出现在为死者建造的大小墓葬中,他们把墓葬想象成为灵魂进入仙界的入口,并通过绘画来实现这个转化。
女神西王母在汉画中的出现频率远高于任何男神,从现代考古的发现来说,西王母是汉代女性题材人物画的大女主无疑。
所以秦汉时期留存的女性题材绘画,无论是《龙凤人物图》,还是数量众多的各种西王母绘画,都与那个时候人们对“长生不老”和“死后升仙”的虚妄追求有着密切联系。
“西王母”画像砖 四川成都新都县青白江1号墓出土 公元2世纪
魏晋南北朝 : 儒家思想教育女性的“工具”
看了秦汉时期的画,你可能会觉得跟印象中唯美的国画也差太多了吧!别失望,接下来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物画开始慢慢发展了。
这个时期的女性题材绘画中,最有名的当属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卷。这幅画是根据西晋名臣张华的文章《女史箴》为题材所作。
所谓“女史”,是宫廷中负责制定和约束嫔妃言行标准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女史箴这个题目顾名思义就是说:“让女官我来告诉你,你该做什么。” 该做什么呢?
汉成帝时期的光禄大夫刘向写过一本《列女传》,记载了历史上有名有姓的105位女性,对于符合儒家思想的守贞、孝义等行为予以赞美,不符合的予以批判,《女史箴》的内容跟《列女传》基本类似。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画了里面的12个独立故事,比如画了汉元帝被熊袭击,他的妃子冯昭仪以身挡熊,牺牲自我保全丈夫;画了是一夫多妻制,教诫女子不可以专宠;还有画了女子必须服从丈夫的支配安排、应该对丈夫好言相待等等。
(传)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绢本彩墨 大英博物馆藏
整幅画就是教育女子应该遵守哪些封建道德,这一类型的画在当时是女性题材绘画的主流,就像教科书一样,很多贵族女子在没成婚前就将描绘列女的画卷随身携带,以此规范自我。
所以你也看出来了吧,这个时候的女性题材绘画,更多地承担着教育功能,是作为教化的工具,而不是后来的美术审美的存在。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更是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本,而夫妇之间的道德标准正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儒家经典《中庸》说: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意思是说夫妇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最基本关系,但儒家的这个标准却更多地强调女性的无条件牺牲和奉献自我。
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了那一时期女性题材绘画,产生了很多以此为题材的壁画、漆屏、手卷等等。
列女传漆画屏风 山西太原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公元484年
东周至唐朝:从“工具” 到“艺术”
唐朝是国画人物画的鼎盛时代,从东周开始到唐朝,女性题材人物画出现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女性人物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延续了之前的屏风、墓葬壁画,再就是出现了卷轴人物画的顶峰,产生了大量优美的仕女画。
但无论是壁画还是卷轴画,这个时期的女性人物画都有一个重要特征:这些画几乎都不再演绎列女事迹,它们排斥作为政治和儒家教育的工具,而以满足视觉艺术审美作为主要目的,说白点儿就是:让那些僵硬的礼教离绘画远一点吧,我只要美术上的赏心悦目!
这些画,无论是壁画还是卷轴画,绘画目的都专注于女性形象本身的容貌、体态、服饰等等,绘画题材则主要以贵族女性宫廷或家庭内部的世俗活动如梳妆、宴饮、乐舞、出游、烹茶、围棋、写字、观花、熨帛、戏婴、戏犬等,这些描绘宫苑贵族女子的画就被称为“仕女画”。
提到这个时期的仕女画家,不能不说一下周昉和张萱,《唐朝名画录》将他们的仕女画列为“神品”和“妙品”,他们二人是唐代仕女画当之无愧的顶级画家。
唐 周昉 《调琴啜茗图》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上面这幅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就描写了宫闱丽人弹琴、品茶的生活场景,这些仕女画多截取生活片段,是我们了解唐代贵族女子真实生活的很好途径。
《宣和画谱》收录的二人的绘画题材中,张萱留下了四十七张画,有三十几张是仕女画,而周昉的七十二件作品中,也有近一半是仕女画,也就是说,仕女画占据了这两位唐代一流画家生涯里的大部分精力,可见仕女画在唐代画坛的份量之重。
除此之外,唐代的墓葬壁画也多以仕女及其生活场景为描绘对象。
武则天在位期间被处死的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永泰公主李仙蕙三人的墓葬内都有大量的宫女生活场景壁画,这些壁画也和画卷一样,只是单纯地表现女性本身,不再讲述列女故事、不再有说教。
总的来说,唐代的仕女画彻底抛弃了过去的礼教束缚 ,使女性人物画从统治者的宣传工具转变为纯粹的高雅艺术。
武则天时期 仕女明器屏风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
两宋:从“高雅”走向“现实”
时间来到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崛起,使得山水成为国画的顶流题材,人物画从此失去了国画界老大的位置,仕女画也跟着跌落神坛。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使得它更多地走向民间,覆盖了更多的社会阶层,这一时期的女性题材绘画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是仕女画的继续发展,成为独立画科;第二种是出现了很多描绘平民女性劳作、生活、风俗的题材。
首先来看看第一种,唐朝仕女画的延续,虽然唐朝的宫闱丽人图我们也把它们叫做仕女画,但是仕女画成为一个单独的画科,从各种女性题材绘画中单独分出来,却是宋朝才有的,宋元年间的画家汤垕《古今画鉴》把仕女画归纳:“仕女之工,在于得其闺阁之态。
也就是说只有描写贵族女子闺阁之态的画才叫仕女画,下面这幅 《妆靓仕女图》就是典型的宋朝风格,它的作者苏汉臣先后任北宋、南宋的宫廷画师,很擅长仕女画,这幅画和我们上面看到的唐朝仕女画意境完全不一样,画中的宫装女子坐在露台上的梳妆台前引镜自照、顾影自怜。
这种画风的产生其实是受了宋词的影响,宋朝文人们写出了大量吟咏闺怨的宋词,影响了宋朝仕女画的画风,从唐朝的明媚风走向了闺怨风。
宋 苏汉臣 《妆靓仕女图》 绢本彩墨 波士顿美术馆藏
宋朝女性题材画的第二种,是出现了很多描绘平民女性劳作、生活、风俗的题材。说到平民女性,有人可能会觉得那应该是民间画师才会画的,其实不完全是,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都有画过。
首先看看宫廷画家的“岁月静好模式”画,北宋时期,宋仁宗在位期间曾首次下令在宫中绘制以“女织”为主题的壁画,南宋的宋高宗也曾命令宫廷画家作过蚕织图,不过皇帝下旨让宫廷画师作这些与养蚕、纺织和处理绢帛等“女工”有关的画,可不是为了好看。
一方面两宋政府对纺织业大加鼓励,以期望获得更多的税收,这类画可以为民间提供详尽的养蚕、纺织技术图示;二来通过显示劳作者的满足和欣喜,将当下社会比拟为古圣王治下的大同盛世。
南宋 佚名 《蚕织图》局部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再来看看文人画家的“揭露反讽现实”画,这些画作常常以村妇或其他类型的平民女性为主角,用写实的手法画出她们“粗衣粝食”的形象,与仕女画中的宫闱丽人构成强烈反比,描绘出底层女性的劳苦不堪。
比如下面这幅南宋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就描绘了乡村女性纺织的画面,画中的两位女性,衣着寒酸,打着破补丁,头发散乱,彼此对望的眼神里都透露着生活的艰难。
北宋王安石变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震动,引起许多不良的连锁反应,许多文人通过绘画或诗词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诗人文同的《织妇怨》描写了一位织女辛苦纺织出交税的丝绢,却被认为不合格,一家人相对哭泣的悲惨遭遇,和王居正的《纺车图》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这种对宋朝底层女性艰难生活的揭露和反讽,说明当时的女性题材画已经被文人用作针砭时政、揭露社会丑陋现实的工具了。
南宋 王居正 《纺车图》 绢本彩墨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 “流行文化” 与 “美人画”
到了明清时期,女性题材绘画的主流从唐宋时期的仕女画渐渐转为美人画,你可能会奇怪,“仕女画”和“美人画”都是以女性人物作为题材,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是,“仕女”这个词强调了画中女性的高雅身份等级,而“美人”则更强调人物本身的视觉吸引力,只与好看不好看有关,二者之间就好像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
明清时期的人们爱在卧室内悬挂美人画,《红楼梦》里秦可卿卧室里挂着唐寅的《海棠春睡图》,贾母的屋里挂了仇英画的《艳雪图》,而宝玉自己居住的怡红院、贾珍的小书房中也都陈设着美人图。
像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的美人画自然是要出自名家,但更多的美人画都出自商业画坊和画匠,他们不在乎画中人物的姓名和来历,不在意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在意普通大众的趣味审美,画的好看最重要。
佚名 《千秋绝艳图》局部 明末清初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业化流行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美人画艺术级别的下降,以致这个画种在明末清初已被视为“习者之流”的末业,美人画在国画的题材里的地位一落千丈,“美人画家”的地位也日渐低落,因为太泛滥了。
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才不管艺术级别呢!商业化流行的美人画,使得美人画走入更多的普通家庭,明朝人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有《悬画月令》一节,告诉人们不同的月份该挂什么样的画,其中就有好几个月份是要挂不同的美人画。美人画的商业流行化,使得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做挂画这样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除了以画卷的形式流传,随着明清话本小说的发展,美人画也成为小说和戏曲话本插图的重要内容,以及在各类瓷器、漆器、木器等等生活用品中都有身影,从而在明清视觉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发挥了相当可观的作用。
明清话本《西厢记》中的美人画插图
结语
两千多年的女性人物画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国画从无到有的兴盛繁荣,也见证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气象,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不可缺失的部分,值得我们好好认识和珍惜。
参考资料:
巫鸿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于安澜 《画史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