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史话 ▏准提庵和汉口新安书院
挖掘 整理 宣传 保护文化遗产
一般认为汉口历史五百年,其实汉口人文历史远不止五百年,说汉口的商贸发展有五百年也许更相宜,而汉口的发展根源于汉正街,而汉正街的诞生发展离不开码头,明万历元年(1573年),明政府指定湖广的衡阳、岳阳、长沙、荆州各粮产区的漕粮,由城陵矶改到汉口交兑。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汉口又因其便利的水运条件和能泊靠大吨位盐船的码头优势成为“楚商行盐”总口岸。
淮盐漕粮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资,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数额巨大的漕粮交兑和淮盐转输使汉口发展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康熙年间汉口巡检司由汉水南岸迁至北岸,汉正街因驻扎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官街。
明清的淮盐专卖大部分为徽商所把控,汉正街的商人中徽商占大部分,淮盐漕粮口岸改在汉口作为儒商的徽商其中徽州籍官僚集团应该功不可没。
汉口今天现存的明代历史渊源建筑只剩下汉正街新安社区公寿前街9号原汉口新安书院准提庵了,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
明万历年间,一位徽州的僧人“长乐” 游方到汉正街。在汉口后湖长堤附近长乐和尚搭了一个草棚栖身弘扬佛法,现在的汉正街新安社区公寿前街即为明末清初汉口后湖所在地,当时是荒地和水塘,这块地的地主是蔡时卿和萧云章,古人多信佛,两个地主没有干涉。长乐和尚应该是修佛有道的高僧,吸引了很多信众,其中最多的还是在汉正街的徽州商人。
到了顺治年间,众人就有了建庙的想法,众人与蔡时卿和萧云章两个地主商议买地,财雄势大的汉口徽商集资买下了这块地,在蔡时卿的荒地建了“准提庵”,萧云章的地作为庵里的菜地,后来又在菜地上建了“三元殿”。
作为出资人,“准提庵”与“三元殿”也成为汉口徽商议事和临时停放徽州老乡棺材的寄厝之所,这就是新安公所的由来。
准提庵作为汉口徽商议事的公共场所毕竟条件有限,徽商作为天下儒商,全国其他地方有徽商的地方都建有新安书院,汉口作为天下四聚口岸,徽商财大气粗小小的准提庵作公所与徽商身份也不相宜,想建书院是当时汉口徽商的共同心愿。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今天汉正街新安社区人和街和大夹街之间的位置有一个叫“余大霭”的房主要卖房,徽商花了纹银一百五十九两买下,有了地徽商有了建书院的想法,但所买房占地太小,余大霭相邻的住户地主听说徽商想买房建书院后纷纷表示愿意将房屋土地卖与徽商建书院,但价钱要商量,待价而沽。为建书院徽商于康熙三十三年高价收购了周边房屋十户,共计纹银一千二百七十三两。
买下周边房屋有了建书院的地后,汉口徽商将建书院的呈文上报了汉阳知县汉阳知府道台直至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督抚两院批转汉阳府和汉阳县处理,官府批准后徽商开始着手动工兴建。
书院建筑采用徽州家乡书院祠堂规制,建筑工匠全部从徽州家乡招募,建书院的大青砖也在徽州烧制,砖上烧制“新安书院”正草隶篆七种铭文,木材石料大部分也从徽州购买用船运到汉口大夹街。康熙三十四年至康熙三十七年买十四户房产共计纹银一百五十九两,以上汉口徽商集资一千四百三十二两纹银购买的二十四处房产是建造书院的基本土地。
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开始动工兴建书院,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才最终完工,用了十二年时间建成了汉口新安书院。由于书院御书楼供奉康熙皇帝的御笔朱子六言诗,历代湖广总督、湖北巡抚、藩台、臬台、学台、汉阳知府、知县等大小官员到武昌汉阳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汉口新安书院御书楼拜康熙皇帝御碑和在书院讲学。新安书院建筑规模恢弘,四方商民船只要到达汉口江面或汉水,站在船上首先看到的就是新安书院。
汉口新安书院自康熙年间建成后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追比官员亏空,当时的工部尚书黄国材查出在担任广西布政司时牵涉捐纳案而被革职交部议处,当时六部九卿庭议后定黄尚书应赔亏空银二十四万两,为保命黄尚书就变卖家产赔偿朝廷亏空,其中黄尚书在汉口汉水河边置有房产铺面和土地,位置就在今天的汉正街东片拆迁区河岸晴川桥引桥处及大新码头这一片,当时全部房产铺面土地作价库平银一千三百六十八两卖给新安书院,在汉阳县衙门过户,汉阳县知县发给了房屋地产执照。
正好那一年徽州歙县人“许登瀛”担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后署理湖南按察使司时因公来湖北(据清世宗皇帝实录记载:许登瀛,江南徽州府歙县人,国子监监生出身,康熙五十五年六月山西遵马州同,康熙五十八年五月在山西任知州,康熙六十一年,在阿尔泰军前运米,以知府即用。雍正二年十一月内吏部拣选引见,奉旨命往陕西以知府补用。雍正四年正月内,奉旨回京。四月内引见,奉旨授工部屯田司员外郎,雍正五年四月奉旨补授湖南宝庆府知府,署理湖南按察司使)。
许登瀛到书院后就倡议建魁星阁,并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号召大家捐款,魁星阁建成后,许登瀛还专门写了一篇记并为新安书院题写了“新安津梁”匾额。其中许登瀛描述魁星楼的方位时写到“背木兰,临大别,与黄鹤晴川楼阁相鼎峙,天地自然之文章具焉”。用今天的话意思如下:“背木兰,清朝雍正年间的汉口前面是汉水河,后面是袁公堤即现在的长堤街,当时只是汉口的防洪堤,堤外就是当年的汉口后湖。成为长堤街那是百年以后同治三年修汉口城墙后的事,袁公堤外春夏是一片汪洋,秋冬是一望无垠的黄花,俗称黄花地,汉口八景之一。
尽头就是黄陂县,黄陂有木兰山,古人以木兰作黄陂的别称,所以从汉口魁星阁背后就能一眼望到木兰山方向。“临大别”,龟山俗称大别山,魁星阁与龟山临得很近只是隔一条汉水小河,与黄鹤晴川楼阁相鼎峙,魁星阁、黄鹤楼(当时的黄鹤楼位置在今天的长江大桥江边桥头堡处,非蛇山上)、晴川阁三楼阁鼎足而立,三镇对峙,魁星楼的地理位置如同老天爷自然安排一样。”对魁星阁的建筑则描述道:诺夫雕甍耸萃,绣戺流丹,吞山光而挹江濑,阁中之胜概无穷。诺夫雕甍耸萃,魁星阁每层的飞檐都雕饰有精美的图案楼阁尖顶荟萃着徽派建筑的精华直耸蓝天。绣戺流丹,魁星阁地面台阶丹陛两旁的石栏如绣花般雕刻着花纹图案。吞山光而挹江濑,阁中之胜概无穷,登上魁星楼龟蛇锁大江汹涌江涛湖光山色的美景尽收眼底,而且人在魁星阁除饱览美景外还生出无数的人生感慨,令人回味无穷。
关于“汉口魁星阁”除书院志有详细记载外,民国汉口的地方志《夏口县志》中也有明确记载。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清乾隆六年(1741年)刻本《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第十四卷“公撰事实”“许氏阖族公撰观察邃园公事实”记载“湖北汉口市镇旧有新安会馆,专祀徽国文公,栋宇宏敞,昔时同乡人士欲扩充径路,额曰”新安巷”开辟马头,以便坐贾行商之出入,土人阻之,兴讼六载破巨万不能成事以致力竭资耗而祭典缺然。岁仅朱子生辰一祭,盖已四十年矣。癸丑岁,公倡首捐输,得一万五千金,置买店房扩充径路,石镌“新安街”额,开辟新安马头兼建“魁星楼”一座为汉镇巨观。
百余年后,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新安书院古建筑老化,尤其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汉口发大水,整个汉口一片汪洋,书院被水淹数月,周围其他民房都倒塌,唯独新安书院安然无恙,并且收容灾民居住,书院内设粥棚,施粥送药,协助官府救灾,但水对书院木构件还是有损害,时任湖广总督的毕沅号召捐款重修,并亲自写了捐修汉口新安书院的劝文“募修汉镇新安书院序”。
经过不断扩建、重修后的汉口新安书院是一个宏伟壮丽的庞大建筑群,为汉口标志性景观,其主体建筑及主要附属建筑有:尊道堂、御书楼、报功祠、始建祠、半亩池、、藏书阁、文昌阁、魁星楼阁、燕射轩、近圣居、启秀书屋、六水讲堂、主敬堂、愿学轩、致一斋、义学、义舍等等。
到了民国,与乾隆年间一样新安书院老建筑又需要大修,但汉口徽商已经不是明清时期财雄势大,于是在民国十二年发行债券修葺新安书院,传统徽派建筑的雕梁画栋宏伟恢宏也因为财力所限而不能实现,建筑以实用为主成为了新安市场,同时书院文脉还延续传承,开办了“旅汉新安初级小学校”。
2017年11月27日,居住在新安书院的住户破开临街砖墙开门面,打开砖墙后在墙里面立有一根四方铁柱,铁柱一面铸有阳文“旅汉新安书院”六个字,我发现后向汉正街办事处领导报告,为确保这个唯一有新安书院全称的文物万无一失,我在现场全天通宵值守。
第二天,汉正街办事处、硚口区文物局和产权单位硚口区房地公司领导到达现场,现场研讨如何保护。后来决定原地封存还原砖墙,将铁柱砌入墙内,在砌之前为防止砖砌的建材水分对铁柱增加锈蚀损伤,我用塑料薄膜将铁柱缠绕了九层,用不干胶又缠了三层,最后在上面写了封存日期和封存单位。
这个“旅汉新安书院”铭文铁柱的昙花一现,为新安书院的范围提供了新的历史证据,上面现存新安书院从大夹街一直延伸过了人和街直至准提庵的公寿前街和六水街相交,也就是新安书院与新安街等长,新安街就是新安书院的甬道是毫无疑问的,新安街两边建筑就是新安书院的建筑。
在新安书院屏墙门前的新安巷,原来是青石板路,2000年武汉市社区883创建在青石板上铺装了彩砖,将石板路埋在了下面,它是汉正街区域幸存的二条青石板路之一。
新安书院虽然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但优秀历史建筑的界定范围是新安街2-4号,而整个新安书院目前的门牌号应该是到新安街48号,书院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也没有,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汉正街还有新安书院。
本期编辑/校核: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