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内心世界隐藏有多深?两封书信对比看,才看出端倪
人一旦出了名,他的什么都是香的。比如曾国藩,出名之后,人们特别喜欢研究他的家书,将他写的330多封家书研究来研究去,并从中总结出许多修身、治国、做官、做人的道理,奉若神明。我也喜欢读曾国藩家书,但我更喜欢将曾国藩的几封家书对比着读,结果读来读去,发现在曾囯藩家书表面的朴素、廉洁之风中,暗藏着一些阴暗的东西。不信请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第一封家书:四弟要买田建房,曾国藩怒不可遏
曾国藩有四个弟弟(活着的),分别是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和曾国葆。后面三个弟弟都在湘军中协助曾国藩,只有曾国潢在湖南老家生活。曾国潢排行第四,最初的名字叫着曾国英,字澄侯,因为读书的天分不高,在捐了一个监生的身份后,放弃了科举,安心的在湖南老家帮助父母亲种田了。
当然,曾国潢作为曾国藩的弟弟,由于哥哥曾国藩的地位很高,他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庄稼汉了,而是地方上的乡绅。曾国潢曾经组织乡党,配合知县围剿太平天国的军队;曾国藩成立湘军的时候,曾国潢先在长沙协助训练,筹措粮饷,后来又去衡阳训练新军。这说明,曾国潢参与过军务,有一定地位,与当地知县关系也不错。
可是曾国藩对这个弟弟却管得很严,甚至严得有些过分。
公元1860年,曾国潢准备在湖南老家的黄金堂买田起屋,事情还没有做呢,曾国藩就知道了,他立即写信回去,不准弟弟这样做。信的措辞非常严厉,现摘录如下:
但恐黄金堂买田起屋,以重余之罪戾,则寸心大为不安,不特生前做人不安,即死后做鬼也是不安。弟若听我,我便感激尔,弟若不听,我便恨尔。但令世界略得太平,大局略有挽回,我家断不怕没饭吃。若大局难挽,劫数难逃,则田产愈多指责愈众,钱财愈多抢劫愈甚,亦何益之有哉?
《曾国藩致澄弟书咸丰十年十月初四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四个弟弟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曾国藩不是劝说,而是威胁。如果弟弟不听,他说不定会与弟弟断绝关系。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呢?难道买田建房不好吗?
从曾国藩的信里找原因,毫无疑问是后面那二句:“但令世界略得太平,大局略有挽回……若大局难挽,劫数难逃……”
曾国藩所说的“大局”,指的是1860年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其中,内忧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当时的太平天国军队,打得清政府的八旗、绿营兵望风而逃,曾国藩费九牛二虎之力组织了湘军,勉强抵挡得住,但前景仍不容乐观。外患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天津和北京,清政府一败再败,不仅圆明园被烧,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此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能不能支撑得住,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曾国藩对此持悲观态度。如果真是这样,那确实不能买田建房,因为一旦清政府覆亡,这些财产就可能不姓曾了。
看了这封信,我们只能说曾国藩目光长远,又朴素,又能为家人着想,很实在的一个人。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另一封家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第二封家书:九弟翻修房屋,曾国藩再次怒不可遏
5年后,也就是1865年,曾国藩另一个弟弟曾国荃花七千串铜钱将老家的宅子翻修了一番,这件事事先没有通知曾国藩,曾国藩后来得知,非常气愤。
他立即写了一封家书,责备曾国荃,用“奢靡若此”一词来评价曾国荃,还指出“新房入住则易,搬出却难,贻害无穷。”。
曾国荃可不是一般人,他在曾家排行第九,在曾国藩所有的弟弟中,是最有出息的。他曾攻破天京城,生擒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国荃官职也不小,就在曾国藩写信指责他时,他也是巡抚之职。但曾国藩还是想骂就骂。
不过曾国藩这样指责曾国荃,很让人费解,因为环境变化了。
1865年的清朝,其情形与1860年大不相同了:一则,太平天国运动在此前一年,即1864年已被镇压,天京陷落,湘军完胜,内忧没有了;二则,外患也暂时解除,第二次鸦片战争于1860年结束,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清朝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而且出现了难得的“中兴”气象。这个时候,建房与装修房子,应该说是很稳妥的事情。
换言之,曾国藩给三弟弟曾国荃家书的思想,与给大弟弟曾国潢家书的思想,是自相矛盾的,曾国藩撒了谎。他并不是因为社会环境不好才反对弟弟们建房子、装修房子,他实际上是一直反对建房子和装修房子,甚至是永远反对。
很多人说,这恰好说明了曾国藩朴素的生活作风呀!当然,你硬要这样理解一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也行,但我觉得,曾国藩最在乎的,不是他朴素的生活作风,也不是他的弟弟们,而是他的官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曾国荃)
曾国藩真实的内心世界
第一封家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但恐买田起屋,以重余之罪戾。”这句话,才是曾国藩的心里话。意思是说:你这样买田建房,别人还以为花的我的钱呢,这不是在加重我的罪过吗?言外之意,你这么做,影响到我的官位和形象了。
曾国藩在写上述第一封家书时,刚刚坐上“两江总督”的位置,之前,他都是“代理两江总督”,为了去掉“代理”二字,他可没少费心思,所以对于得来不易的“两江总督”非常珍惜。
要知道,总督这个官职在清朝是非常大的,属于正一品的封疆大吏。当时的清朝一共只有8大总督,而两江总督尤其有实惠,因为它所辖之地江西、江苏、安徽乃是清朝的经济中心。
而在刚刚坐上两江总督位置的关键时刻,曾国藩的大弟弟却在家里买田建房,这很容易招来非议,人们会认为是曾国藩给的钱。清政府如果听到了这样的举报,会怎么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湘军攻城战
另外,清政府一直对曾国藩这样的汉臣有提防之心,如果不是因为太平天国不好对付,清政府不会启用曾国藩。现在,既然启用了,而且让曾国藩登上了高位,对他的提防之心当然也就更甚了。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自然要小心翼翼以自保。
正因为曾国藩够小心,够有心计,1868年,他又升职了。此次升到了总督之首位——天子脚下的直隶总督位置上,曾国藩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然而,直隶总督不是那么好当的,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因为太“媚洋”,让朝廷和百姓都不满意,清政府在1870年又将他调回了两江总督位置上。这次回调,给曾国藩很大打击,他本来有病,此事件后病情加重,不到2年时间,曾国藩死在了两江总督任上。可见,曾国藩是多么看重官职的升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综上,曾国藩一生,官位与形象是放在第一位的,其家书中体现出来的俭朴作风,不过是维护其形象与官位的手段罢了。如果只看家书,不作细致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很难看到其真实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