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之功,花鸟传神:赵少昂的国画艺术
作为高奇峰的学生,赵少昂继承了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一直在追求“折衷中外,融汇古今”。他在艺术实践中拓展了革新和发展了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花鸟虫鱼等画风特色堪称中国花鸟画一代大家。徐悲鸿曾称赞他:“其画可爱,其品尤可慕也”。在给胡适的信中,徐悲鸿说,“赵君花鸟为中国现代第一人,当世罕出其右者。”
1905年,赵少昂生于广东番禺。父亲早逝,母亲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他从小便尝尽世间酸楚,也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锻炼了他坚强刻苦的性格和同情贫苦人民的情感,表现在他的笔底是“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这种风格的形成,在以后的艺术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
赵少昂《碧水净无尘》(国画),195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年少的他痴迷于绘画,私塾的先生曾赞赏他“天分加人一等”。由于天赋的艺术爱好,工余潜心学画,从临习《芥子园画谱》到搜摹古今真迹,力学不倦,在没有老师系统传授绘画技巧的情况下,他就通过看,然后自己领悟,在艺术的道路上开始起步。1920年,赵少昂进入高奇峰创办的“美学馆”学艺,成为他人生的最大转折。
赵少昂《紫荆金龟》(国画),1941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在绘画上,赵少昂已注意采用高剑父的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技法结合起来,身体力行,对居巢、居廉的色彩处理方法进行改良,再从高奇峰的基础向前,因为高奇峰英年早逝,没有完全把笔下的作品如构图、色彩,甚至造型等均消除日本的样式。赵少昂曾经说,“中国画笔墨厚重,日本画的长处是轻巧,我从年轻之时就一心一意将两者之长都拿来,并融汇到自己的画里。”
赵少昂《群鸟话夕阳》(国画),1961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当赵少昂在谈到创作上的画材时,他曾涉及寓意:“画材者,即在未下笔前,应先立意。所谓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抒写闲情,抑有所比托,或颂扬,或讽刺,如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凡山水、鸟兽、虫、鱼、花卉、人物,均能有所寄意,有所比托。”
赵少昂《晚翠》(国画),1983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在赵少昂看来,生活的颠沛流离为他的创作创造了许多“形”的画作灵感,在“形”之上比托寄意,“以形写神”,便可一挥而就。赵少昂因为能擅用比托,因此在作品中往往有寄意。比托在赵少昂那里的意思是:“放大心胸,把天地大自然万象万变,与人事人文,作平铺一体看。”
赵少昂《晓来微雨蕉花紫》(国画),1962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同时,晚年的他也更专注于花鸟,以笔墨为创作的方式。因此他非常看重毛笔的表达能力:“一支中国的毛笔,可以写出许多事物、诗意、性灵、阅历、学问。”将书法用笔的意趣充分融会在画面纸上,于苍劲洒脱中凸显出生动的气势。
赵少昂提出,“国画是艺术的最高峰”,明确地道出中西绘画相异之处,“西方用笔之呆滞,赋色之凝结,徒得其形,乏味外昧,真不可同日而语也。”西画不独在用笔和赋色上逊与国画,而且在整体绘画效果上,更是“乏味外味”。赵少昂所指的“乏味外昧”应是指所绘画的物象“徒得其形”,而没有形似以外的鉴赏因素——神韵。
赵少昂《雨余零落不禁秋》(国画),1966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赵少昂在美术教学与创作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海外更是有“画坛教父”之称。他一辈子坚持设席授徒,1948年迁居香港后,继续开设岭南艺苑;直到他 90 岁以后,依然有学生拜在他门下,可说是“桃李满天下”。
赵少昂《枇杷图》(国画)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赵少昂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赵少昂画展》,盛况空前。当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国画家吴作人在《人民日报》发表《岭南巨匠——写在〈赵少昂画展〉之前》的文章,对其艺术发表高度精辟的评价:“俯察山川品类之繁,内极思情,外周物理,自立风格。他创以硬毫刚毅之笔,溢不阿之情;而又于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韵而不靡,工而不诡,雄秀兼至,格调双谐。于山水、人物、走兽、翎毛、花木、虫鱼,无所不能,而又以花鸟虫鱼,择精取萃,传写入微,最为人所珍爱。”
关山月认为,赵少昂的画,最大的特点是“以形写神”,充分体现了一笔之功。
赵少昂《枇杷图》之二(国画)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赵少昂的行笔、用墨、着色往往先在沾笔时下功夫,即在蘸墨份量、墨色浓淡和沾水多少上作文章。落笔又讲究点、划、没骨的行笔徐疾、轻重、刚柔的分寸,故其所画得鲜艳欲滴的花瓣,轻盈透明的蝉翼虫翅、坚硬有力的雀鸟嘴爪,以至灵动精细的草虫的腿脚和触须,无不体现出“以形写神”的高度概括,以及“一笔之功”的准、稳、狠的表现力,妙笔入神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大地春暖留俪影
碧水净无尘
迷蒙月色满横塘
孔雀-2
憩牛 旧金山亚洲博物馆藏
群鸟话夕阳
昙花
洋紫荆
自葆冰心不着尘
月夜猿啼
来源:大美术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