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动人的文字,聆听心灵的诵读,让我们寻着声音的翅膀,感受文字给予我们的温暖,体味声音带给我们的感动!
锯锅锯碗锯大缸
——赴库勒村民俗展览馆采风之作
作者 | 紫烟
朗诵 | 紫烟
编辑 | 紫烟
“锯锅锯碗锯大缸,缸里有个小姑娘,十几了,十五了,再过几年该娶了……”当我在库勒村民俗展览馆看到那些锯锅、锯碗、锯壶的时候,尘封在儿时记忆中的这段儿歌瞬间就跃出了脑海,回荡在耳畔……记得小时候,和小伙伴面对面,手拉手,嘴里唱着“锯锅锯碗锯大缸……”,并随着歌谣的节奏,用握住小伙伴的手带动两只手臂交替着伸出去、收回来,伸出去、收回来,像是在拉大锯一样,还一边说一边拉,玩得别提多带劲了。现在想来,儿时的我并不懂锯锅、锯碗、锯大缸是什么意思,只单纯地认为和我们唱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是一样的拉锯扯锯时的童谣。直到看到展台上摆放着贴着标签的'’锯盆'’、'’锯碗'’的时候,才似有所悟地小声叨咕了一句:“哦,原来库勒民族早期用的碗叫锯碗,早期用的盆叫锯盆啊。”听了我的话,旁边的小伙伴笑了:“锯盆、锯碗不是指库勒早期使用的碗,而是用的盆啊碗的坏了,裂了,通过''锯锅’’手艺匠人把破旧的盆碗修补起来,这些被修补过的就是锯盆、锯碗。”听了小伙伴的话,我恍然大悟,竟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活了半辈子了,才知道锯锅、锯碗、锯大缸是这个意思,哈,怪不得这些盆啊碗的都打着补丁呢。哦,对了,院子里那一字排开的八口大缸,也打着补丁呢。想起院里的八口打着补丁的锯缸,我越发地盯着眼前的这些老物件端详起来。望着这些锯盆和锯碗,我仿佛看见了库勒民族的祖先们生活的拮据和不易;望着锯盆、锯碗身上的补丁,我仿佛看见了老手艺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身影,并不时地听到他们的吆喝声:“锯锅锯碗锯大缸喽——”。是啊,那个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能修能补的盆啊碗的,特别是在家里发挥重要作用的腌制酸菜的大缸破了裂了是断不可丢掉的,是一定要修补的。看着那一排排的锯钉,是那么严丝合缝、整齐美观,心底不由得暗自赞叹:这该凝聚着老手艺人多少心血、多少耐心、多少智慧、多少创意啊!采风回来后,我特意上网查了“锯锅”,也做“锔锅”,原来是一个很悠久的行业。'’锯锅'’就是把锅的破裂处两边钻几排孔后再打上几排钉固定,然后再抹黏合粉修补好。传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呢:话说是很久以前,北京闹地震,把白塔寺的白塔震得裂了几道口子。住在附近的百姓非常担心,怕白塔一旦塌了会被砸到。这天,来了一个锯锅锯碗的匠人,口里吆喝着锯大家伙。人家拿出碗来请他锯,他说太小。拿出盆来请他锯还说太小。有人让他给锯水缸,他还说:“”太小,不干“”。于是有人说:“”你看那个白塔够不够大?你给锯一下吧。”匠人说:嗯,这还差不多。大家都当做笑话一笑而过,但是第二天早上出门一看,裂缝的白塔果然被锯了七道铁箍。大家如梦方醒,说这是鲁班爷下凡来帮咱把白塔锯上了。虽然这是个传说,但是从这个传说来看,锯锅锯碗的手艺在百姓心目中还是颇有地位的。
走出库勒民俗展览馆,心里百感交集。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的碗啊盆的根本不缺,即使坏了、裂了扔掉就是,也没看谁家再修修补补。生活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是好事,但这流传上千年历史的民间手艺,却也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而离我们愈来愈远。不过还得感谢民俗馆,让我们走近库勒民族,了解库勒民族祖先的生活方式,感受他们的聪明和智慧。'锯锅锯碗锯大缸喽——’’'锯锅锯碗锯大缸喽——’’随着一声声吆喝在耳边回荡,祈盼家乡越来越好的心愿直达心底。库勒老街
库勒村民俗展览馆
满族大院
马架子
地窨子
到此一游
4.来稿请以 标题+正文+作者照片+作者简介 形式发送 (照片提供采取自愿)。一周未答复自行处理。投稿前作者必须关注平台,义务分享平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