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海南骑行33,海花岛到临高-东坡书院
第九天,2021年3月21日,海花岛到临高,130公里
飞登攻略:“游玩火山海岸后继续前进,4km起伏路返回峨蔓镇,26km到达光村镇,9km水泥乡道到达泊潮村码头坐船。”
从火山海岸/龙门激浪回去峨蔓镇,镇东有一列山,可能是笔架岭。笔架岭又名那细山,主峰高208米,三峰绵亘,怪石嶙峋,与儋耳山对峙。从东南以望形似笔架,时有云烟缭绕其巅。“笔架笼烟”也是古儋州八景之一。
笔架岭大约形成于100万年前,属火山爆发地带,其由岩浆等高温物质从裂缝中喷出而成。相传明代符南蛇起义军与官军在此转战,时山时海,相持近20个春秋。
我由西而望
回到峨蔓镇,已近12点,点了一碗(儋州)米烂当午饭。《儋县志.民俗风情.饮食》提到以往儋县人桌上常见的是烂咸鱼、萝卜干和杂菜。这碗米烂里正是这些配菜,看来很正宗,味道也过得去。
饭后依然走X500,10公里到南行村口,飞登攻略是直接往东到光村,我要去拜谒苏东坡,转向南,前往中和镇。
唐武德五年(622年)设儋州,州城迁于高坡(中和镇)。
《太平寰宇记》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初(约976年),儋州管丁685口(不言户)。685只是需要纳粮的丁口,儋州的人口肯定不止这么多,黎人也不会纳粮,但当时的人口确实极少。
100多年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62岁的苏东坡被贬至儋州,就在中和镇。儋州的人口应该多了一些,也许能达到一个乡的水平。
中和镇作为儋州首府延续了1300多年。一直到1957年5月,设立那大县,县治那大镇。次年儋县和那大县合并,沿称儋县,县治那大镇,至今。
那大墟,由(讲临高话的)那恁村,与(讲客家话的)大同村,合并而成
从儋县故城,到中和镇,再到那大镇,儋县(州)治从海岸边一步步移往内陆,说明政府控制的能力越来越强,反过来讲,进取心也是逐步萎缩了。
接近中和镇北,有一个新建的接官亭,如此建筑很多边远/民族地区都有,来此当官的一般都是失意之辈,进入县治之前,在此休息,安抚一下失落的心情,也不尽是献媚,但现在重修一个亭子算是几个意思呢?
此地属于天堂村,原有水塘,称天堂塘,面积10余亩,塘中水浅,周围种有水稻及蔬菜等作物。明清时,此塘四季如春。塘北林木苍翠,巨石成堆,乡人常在石上饱览“堂景”,有“天堂春色”之称,为古儋州八景之一。
过北门江后,沿南岸向东,骑到东坡书院的西门,地图上的东坡书院就在这儿,但游客必须绕到南门,才能游览。
北门江
吉贝路
到了发现是“儋州东坡文化旅游区”,东坡书院只是其中(收费)的一部分,这个旅游区规模宏大,可能和原来的儋州古城差不多大。钦帅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我几乎是一路小跑从九曲桥穿过,特别没有品味
苏东坡父子初到儋州时,当地州官张中敬重苏东坡,让苏氏父子住在官府的房子里,定期发官粮给他们。后被无聊的上司派人逐出,东坡父子无室可居,处境凄凉。当地官民同情大学士,帮助苏东坡在城南的桄榔林中建起三间茅屋,聊以栖身,东坡将茅屋命名为“桄榔庵”。
桄榔庵于1920年毁于州城“大难”,后在原址附近重建。在旅游区这里也搭了几间草房,大概模拟桄榔庵。
绕了一大圈,总算找到东坡书院。
苏东坡生活稍安定后,在城东载酒堂(很可能是张中所建)给仰慕他的当地士子讲学。后废。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更名为“东坡书院”。经过不断的“增其旧制”,到今天这个规模。
载酒亭,得名于《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
钦帅堂,许愿牌很多
钦帅泉
得苏大学士的指点,琼山府学子姜唐佐于崇宁元年(1102年)考取举人,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儋州本地学子符确于大观三年(1109年)赴京殿试而中进士,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从东坡书院出来,去中和古镇,其实古城于1920年被毁,现在的镇区是后来逐渐恢复的。
儋州城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宋元因之,明洪武六年(1373年),知州田章拓址筑基,指挥周旺运石鸠工建城,城周472丈,广1.8丈,高2.5丈。辟德化、柔远、镇海、武定四门,沿城浚濠477丈,世称州城。
472丈,大概1.5公里,平均每边380米左右,州城面积0.15平方公里,仅及内陆普通县城的1/4,有点小。
古城墙基本已毁,仅留下北面的武定门。按照导航骑过去,发现已经被围了起来,从边上的小径走上去,杂草丛生,荆棘纵横,我穿着骑行短裤,也没有清除荆棘的工具,没能登到城门上面。回来后把照片发给亭子,他多年前去看过,他认为没什么变化,只是更破旧,以及被围起来了。
城门大将军
也许是古城门这儿的煞气较重,下城门后,天空开始转阴,气温下降。今天已经照计划绕了三个地方,接下来还有50多公里的路,于是告别了苏东坡的儋州城,掉头向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