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小伙伴们,又到了每周一的制图教室时间啦~本周为大家带来一篇设计分享,出自Jiahui同学的作品集,City on the lake。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涨问题引起了众多专业学者的关注,建筑师当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不少建筑师开始探索水上建筑的可能性。City on the lake将目标场地瞄准了曾有“千湖之城”称谓的武汉。项目试图探索不同于陆地的,水上生活空间的新可能性,尝试建立一个水上城市组团,为未来的城市设计提供一种参考。项目场地位于武汉东湖,现为中国水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因此东湖可以作为内陆城市向海洋城市过渡期间的试验场。东湖附近拥有众多的学校和科技院所,同时,武汉也是全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因此作为一个立足于实际的项目,这个实验空间的定位是由政府引导投资,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年轻创业者提供一个创业和生活的空间,一个科研的“卫星城”。接下来进入建筑形态的推敲阶段。从建筑的功能出发,小的科研组团为创业者使用,同时要兼具固定的体量较大的公共设施,例如商场、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和交通部分作为一个更结构化更整体的方式来设置;而作为小的科研和居住组团的体块可以定时相对在整个城市中利用水的特性进行移动,改变他们所在的中等单元,这样可以促进不同行业间的活动,也对于公共建筑的可达性更加公平。接下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了公共空间的使用面积,确保整个城市的完整性。下面一张图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方式来展示城市中从中心向四周渐落的高度差异,综合性最强的区域放在最中心,保证居住组团的可达性。
满足了人类的使用需求,其它物种的生存空间也需要被关注。虽然人类的参与会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平衡,但设计同时也在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平衡。
下图中大的半圆表现的是人类活动与动植物活动的重叠度以及种类和比例,小的几个圆表现的是在四季中生物的兴衰过程以及加入人类活动中经过自然平衡后的兴衰过程。数据不是很精确,但是可以通过趋势来大概看到一个结果。
水上空间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潮汐,在东湖则与降水量有关,尤其武汉是一个经常会遭遇洪水的城市,设计希望将这种劣势转变为优势,营造不同关系的居住和工作单元。可以与道路连接,也可以解除连接漂浮在水面上或连接在不同水平的平台上,保证城市的适应性。
ok,以上就是完整的设计策略啦,大家可能已经在脑海中脑补出了一幅城市景象,最后我们通过一组效果图来看一下作者设计的水上城市是什么样的~
ok,本期的设计分享就到这里啦,精彩的方案之余,我们还邀请了作者为我们带来一篇关于分析图的制图经验分享,下周的制图教室我们不见不散!
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Jiahui同学的经验谈,有很多关于申请方面的实用tips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