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还觉有奇功

一针还觉有奇功

北京 / 温长路

几载相扶借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从前勃窣翁。

—— 宋·朱熹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赠给一位游方道士的 。朱夫子晚年患有足疾, 行动比较困难,靠竹杖扶助才能活动 。后来,一位云游道士略施针术, 他的足疾便奇迹般地好了 。感激之余, 他不但重酬道士, 还题诗一首相赠 。朱熹的诗虽然是赞誉之词, 未免有夸大之说, 但说明针灸在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中确实有神奇的作用 。

【健康话题】

有意思的是, 朱熹赠诗道士不久后, 他的足疾又发生了反复, 他后悔给道士赠了诗,还扬言要收回来。看来, 这位老夫子对针灸和疾病的认识都不够全面。就是用现代的观点去进行鉴定, 疾病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

■ 给朱熹开张针疗处方

朱熹所患足疾究竟是哪一种, 作者这里没有详细资料, 不得而知。但根据诗中描述,大抵属痹证、痿证之类, 相当于现代医学说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神经根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肌纤维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等范畴。

用针灸治疗, 是通过特定的经穴而发生作用的。痹证中有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的行痹, 以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痛痹, 以痛处固定不移、重着麻木为特征的着痹和以疼痛且带有热象的热痹等多种, 治疗选穴也各有讲究。行痹, 主要选取督脉穴位和与疼痛部位相连的局部穴位, 与下肢有关的穴位如秩边、承扶、阴陵泉、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解溪等;痛痹, 主要选取太阳膀胱经、督脉和局部相关的穴位, 除行痹中的配穴原则外, 还可针刺肾俞、关元、大椎、风门等;着痹, 主要选取足太阴脾经和督脉上的穴位, 如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等;热痹主要选取督脉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 如大椎、曲池、合谷等。痿证也有很多类型, 治疗上也各具千秋。如属肺热津伤的, 可选用华佗夹脊穴、曲池、太渊、下巨虚等清热润燥, 益气生津;如属湿热浸淫的, 可在上方基础上加用阴陵泉、合谷等穴清热利湿, 通脉强筋;如属脾胃虚弱的, 可加用气海、百会等穴补益脾胃,荣润筋脉;如属肝肾亏虚的, 可加用关元、三阴交、肾俞等穴益肾固本, 填精补髄;如属瘀阻脉络的, 可加用气海、血海、委中等穴行气活血、疏通经脉。只要辨证准确, 配方合理, 手法灵活, 一般都有手到病除之功。道士能用针术把朱熹的足疾治愈, 就是最好的证明。

■ 针灸治病的原理

针灸何以治病?不但外国人感到神秘,就是不少中国人也感到不理解。在人的身体上, 有大大小小的经络把人的组织器官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机理和补虚、泻实、治标、治本的辨证方法, 所以能够治疗相关的疾病。针灸, 是针与灸的组合, 严格说来是两种不同的治法, 因二者往往配合使用, 故习惯上就把它们混称了。

针法, 是采取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一定的部位或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 是采用艾绒等材料烧灼、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 或通过药物敷贴, 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现代研究证实, 针灸对调节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运动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和防治这些系统的相关疾病都有确切的功效, 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机体新陈代谢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都有促进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麻醉作用尤为明显, 用于临床有立竿见影之效。有人以针灸或化脓灸治疗哮喘、高血压、胃下垂、遗尿等成效令人满意。相关报道比比皆是, 充分展示了针灸学的优势和潜能。

■ 针灸发展史

针灸, 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的法宝,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旧石器时代已初具雏形, 以砭石的形式出现, 用于刺痈疡、排脓血等以缓解病痛。奴隶制时期, 由于制造青铜器技术的进步, 以铜针为代表的金属针开始出现了。其后, 经历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漫长时期的发展, 比较系统地总结针灸理论和实践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问世,标志着中国的针灸学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公元 7 世纪, 针灸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宋代王惟一设计出针灸铜人, 并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使针灸向正规化教学迈出了一步。明代是我国针灸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不仅对历代针灸研究和运用的文献都进行了整理汇编, 而且在针刺手法、针刺部位、灸法运用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把针灸广泛推向世界, 是近代的功劳, 特别是针刺麻醉、止痛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作为中医走向世界的前导, 受到了全球人的注目。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温长路

本文编辑:秀泷

投稿邮箱:jtzyy@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