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朝恩和他的神策军
扁舟晚唐系列之大唐的重构(二十一)
前面卖了好多节的关子,一直介绍皇帝异乎寻常的存了几十亿私房钱,到底想干啥呢?现在可以稍微揭开点谜底了,这些都和一个叫做神策军的神秘组织有关系。当然,对于熟悉唐帝国历史的朋友来说,神策军可谓鼎鼎大名,如雷贯耳。因为这在后来就是帝国中央军的代名词。神策军最初是哥舒翰在甘南的磨环川设立的,是隶属于陇右的一个小军镇。我们看下地图,标红星的地方就是神策军所在位置,大体位于我们在《吐蕃驾到》一节介绍的吐蕃王国的防御二区。在玄宗时期,唐帝国蒸蒸日上,实力强大,帝国常年投入重兵,在遥远的青海湖到日月山一线拉锯作战。逐步的,帝国压制了吐蕃,把吐蕃压在图中标A的一区抬不起头来。为了确保帝国在新占区的作战成果,哥舒翰开始大量的兴建军城。采用拉网式城堡网络的战术,逐渐分割掌握新占区。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爆发,神策军大约会一直都是一支在遥远的西北边疆的一支无足轻重的小部队。而随着河西陇右部队被大举抽调,吐蕃随即在这里抬头。在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即公元756年,吐蕃迅速抢占了自己的防守一区和二区,也就是图中标A和B的区域。神策军的主力自然也会跟随大部队入关,他们大约也是分两批走:第一批是叛乱发生后按比例抽调部分精锐,跟随哥舒翰、王思礼等人紧急驰援首都。第二批则是在756年底吐蕃攻击时,跟随部队首长卫伯玉撤出甘南,随其他部队一起移师关中。河西陇右的主力部队,在随后的灵宝之战中遭遇歼灭性打击,第一批入关勤王的神策军大约就此散亡。之后在历史上留下轨迹的神策军,是第二批跟随其长官卫伯玉入援关中的这一支,规模大约在一千人左右。神策军是以河西陇右残部的身份四处漂泊的,在刚撤退到关中的时候,他们的领导应该是王思礼。因此他们大约也一直跟随着王思礼部参与了唐军收复两京的艰苦战斗。到758年,神策军又跟随王思礼部,作为唐军主力,参与了围攻安庆绪的相州(邺城)会战。最终唐军在与增援的燕军史思明部的决战中失利,全军崩溃,撤回了河南洛阳一线。相州会战惨败后,帝国对会战中暴露出来的唐军内部山头林立、各自为阵的现状非常不满,唐军随即进行了拆分重组。神策军所属王思礼部是唐军著名的收容站,各大部队的残部往往都交给他整编。一部分是河西陇右和关中多支杂牌的残部,也包含了神策军;另一部分是河东泽潞程千里战死后,留下的泽潞民兵部队。王思礼部此前一直保持这么大的规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牵制郭子仪的朔方军。帝国在相州会战惨败后不久,就顺利将郭子仪解职,王思礼部再保持这么大的规模就没有必要了。再加上中央安排王思礼接管了程千里的地盘泽潞,而泽潞主要是山区,比较贫瘠,也养不起太多的部队。所以原来的关中各杂牌残部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安排到了陕郡,由来瑱统一指挥。这里面也包含神策军,而和其一同退到陕郡的,还有大太监鱼朝恩。鱼朝恩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是《陈涛斜之战》,当时的鱼朝恩已成为了陈涛斜之战中北军的政委。邺城会战时鱼朝恩成为了前无古人的“观军容宣慰使”,也就是邺城九支部队十几万大军的前敌总政委。尽管史书中把邺城会战的惨败的责任,想方设法的往鱼朝恩身上推,但皇帝并不这么认为。在皇帝看来,鱼朝恩作为一个太监,确实无法镇住这么多军政大佬。但这主要的罪过,都是因为这些大佬们藐视朝廷,不听号令。鱼朝恩在邺城会战中把众多虎狼之师捏合半年之久,带领十几万部队在这期间打了一个又一个大胜仗,彻底摧毁了燕帝国的安庆绪部。所以,皇帝坚持认为,鱼朝恩不但无罪,反而有功,没有自己的这位前敌大政委,没准这仗会打得更难堪。于是战后鱼朝恩仍然被派遣到了至关重要的第一线,作为陕郡驻防军队的政委,和来瑱搭班子。很快帝国又被迫把来瑱放回了襄阳老巢,随后与鱼朝恩搭班子的,是陇右大佬郭英乂。鱼朝恩是个太监,也是个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有理想的太监。他开始总结邺城会战的惨痛教训,归纳出了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不要总盯着那些大佬,而要在那些中层军头中寻找潜力股。其实太监也是普通人,也不免都会犯一些普通人的毛病。比如说,我们普通人总是看见名气大的,头衔高的人就忍不住往前凑,哭着喊着也要和人家挨的近点;我们普通人看见名气差点的,头衔不那么亮眼的,总难免提不起兴趣,正眼也不愿多瞧一眼。总愿意盯着像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王思礼这类大佬,想方设法要和人家搭关系,不然就在人面前狐假虎威,虚张声势。但是,所有这些称霸一方的军政大佬,对于派来身边的太监政委,内心深处都是说不出的厌恶痛恨。毕竟对于这些大佬来说,部队那都是自己多年流血流汗拉出来的。莫名其妙就让一个死太监天天盯着管着,每天屁大点事都要向这个啥都不会的领导汇报,有几个能不浑身难受呢?反而那些基层干部,尤其是那些无所统属,找不到组织找不到队伍的干部,无论谁伸过来橄榄枝,他们都会充满感激。管你是大名人,还是死太监,只要给我一个上升的希望,我就会充满干劲,百倍的珍惜这样的机会。相州(邺城)会战失利后,帝国联军四分五裂,鱼朝恩退到陕郡后,向帝国申请带领驻守陕郡的部队。这其中包含了河西陇右残部,还包括了李嗣业死后一度四分五裂的西域部队,甚至后来还拉上了南下的东北部队。总之,这支守卫的军队不但人数不多,也就一万左右,组成成分都是七七八八各支残部,简直就是杂牌军中的杂牌军。在不容有失的陕郡,做这样独特的安排,恐怕正是鱼朝恩深思熟虑后的有意为之。在鱼朝恩看来,如果安排一支完整的部队来镇守陕郡,那么这支部队即便战斗力很强,那也是人家的部队。一支实力强大的部队,其首脑对自己这个政委能有表面的尊重就不错了,想把手伸进人家兜里,那肯定是在做梦!而现在这样的一支超级杂牌军,里面才会真正充满了自己可用的宝贝。我们看下地图,陕郡是拱卫首都的头号重镇,是燕军西进的必经之路。当初决定命运的灵宝之战,收复两京的最后一战新店会战,都是在陕郡打响的。所以,这群杂牌部队驻守陕郡,根本不愁找不到打仗的机会。到底哪支部队最能干,哪支部队最愿意跟随自己,在实打实的战争中,最容易分辨出来。正是在陕郡的这两年,鱼朝恩开始和众多失去了组织,渴望进步的中层、基层将士打成了一片,并逐步发掘出一批可堪一用的人才。河阳战役时燕帝国李归仁部曾经打算用精骑突袭陕郡,但是这次突袭遭遇到了唐军的反击。这次反击唐军大获全胜,而神策军在战斗中大放异彩,一举打出了名堂。鱼朝恩随即以此为契机,利用自己的人脉,迅速宣扬和放大这次战斗的成果。他刻意把这次战斗的功劳,几乎全部安到了神策军卫伯玉的头上,强烈推荐把神策军的军头卫伯玉拉入到禁军体系。看起来卫伯玉在众多小头目中,眼光最独到,最愿意紧跟鱼政委的领导,在关键时刻得到了鱼政委的大力提拔。在鱼朝恩的大力推荐下,卫伯玉迅速成为禁军的高级军官,然后又随即升任西域四镇北庭节度使,一举成为军区司令级别的大头。这也就意味着,在鱼朝恩的策划和组织下,以大放异彩的神策军为核心,聚拢了众多渴望组织,渴望上升的各支残部的部队,已足以组成一个节度使级别的军事集团。有了这划时代的神策军节度使的名义,鱼朝恩继续利用自己在首都,在宫中的深厚人脉和皇帝的极度信任,进一步运作。他将陕郡的两个节度使——陕郡节度使郭英乂以及神策军节度使卫伯玉分别升官调离。这样,留守陕郡的各支残部就统一以神策军的名义,由鱼朝恩集中调度,后来威震天下的神策军就此成形。不过在此时的帝国,神策军还只是一种个人尝试和试点,帝国中央的思路还是另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