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热与虚热的差别
大家好!我是鲍艳举。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实热与虚热的差别》。阳明病是里实热证,谈到里实热证,就不能不谈虚热证。实热主要就是由邪热传里,或火热之邪直接内侵,或体内阳热有余所致,而虚热证多因内伤久病,气、血、津液耗损而阳气偏盛所致。
实热与虚热的转化
临床上实热与虚热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疑难病、慢性病也是相互转化比较多的。这个过程是如何转化的呢?实热可以耗伤人的气、血、津液,使阳气相对偏亢,而产生虚热证。虚热证也是有热,但它的热是阳气相对偏亢所致,但虚热日久不单单是阳气偏亢,会导致阳热有余的实热证,实热证会继续加剧气、血、津液的耗伤,从而加剧虚热,虚热也可加剧实热,从而形成实热和虚热的恶性循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实热和虚热的差别,我和大家举一个方子,就是竹皮大丸。
竹皮大丸的主病
竹皮大丸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9条:“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原文中“乳中虚”是指由妇人产后气阴两亏,虚热内生,虚热日久郁积阳热亢盛而致里实热证,里实热扰于中焦,胃气不得下降,可见呕恶不食;上扰于心胸,可见心中烦乱,失眠多梦等情绪异常的症状。治疗当师仲景“安中益气”为大法,清热降逆,养阴和胃,方中生石膏清热除烦,竹茹、白薇清虚热,桂枝甘草大枣安中益气,同时桂枝可以降冲逆。
目前教材中大多认为烦乱、呕逆是因气阴两虚所致的虚热上扰所致,通过以药测证,有以下两点与原方、原文不符:一是:虽然生石膏具有清热除烦的功效,但须用于里实热证。既然是单纯的虚热只需益气清虚热即可,为何还要加用性寒凉清里实热之生石膏;二是:气阴两虚所致的虚热上扰多表现为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舌淡红或舌红,会有轻微的烦躁,但不至于烦乱、呕逆,烦乱、呕逆说明上冲之热比较严重,已不是单纯的虚热上扰所致,大部分是由实热上扰所致。
临床上病人的表现
临床上有病人表现为:舌红少苔、口干口苦、口渴欲饮水、烦躁失眠、苔黄、脉数,很多人看到了阴虚和虚热的一面,单用一些生地、麦冬、石斛等滋阴清热之品,病人反而越用越口干舌燥、烦躁易怒、大便干。对于这些患者,虽然有气、血、津液虚及虚热的一面,但大多时间长了都会郁积化热出现实热证,这时须以清实热为主,益气、生津、退虚热为辅,方可解决。
生石膏不治渴,不用于虚热证
我翻阅了很多《中药学》教材及讲座,没有找到生石膏用于虚热证的。大多教材均认为:生石膏:性味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里实热证,对于白虎汤及生石膏的四大证,胡老已经给予明确的否定了,胡老认为:一者《神农本草经》未提到,二是《伤寒论》无说明。《神农本草经》说生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并未提到口渴。《伤寒论》用生石膏的条文、方证也未见口渴。在讲解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时,胡老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26条:“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胡老注释到:许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归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谓石膏治渴,过种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试观白虎汤各条,无一渴证。而白虎加人参汤各条无一不渴者,可见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为治津枯的要药。因此,生石膏可用于口干、烦躁等里实热证,不能用于虚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