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黄那些事


 近无意中发现,我临床应用生地和熟地比平时多了起来。分析其原因,不少人因为肾阴亏虚或上热下寒等,火气容易上扰而出现失眠、头晕、烦躁、头痛、冒痘、咳嗽等诸多不适。我习用地黄(生地黄或熟地黄),在于巩固肾根以收敛浮火,肾阴得固,诸症自减,若酌加肉桂及砂仁更妙。接下来,我就说说关于地黄那些事!

 地黄在《本经》中又叫地髓,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怀庆产者为道地药材,“四大怀药”之一,且有生熟之分!生地为鲜品的干燥品,生地长于凉血;熟地为蒸制品,熟地长于补血,二者均能滋阴生津,治阴虚津亏诸症。地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其土气最厚处,是得土气;其色黄,为土之正色;其味甘,是土之正味。通常以黄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古时加工熟地,有“九蒸九晒”之说,故又称熟地为九地。生地和熟地是中药通过炮制,改变药性和功效,扩大应用范围的典型代表,生地与熟地合称“二地”,若有医家处方时写“二地”,即代表二者皆用之意。明代大医张景岳对地黄情有独钟,认为中药“四维”中应有地黄,而没有石膏,言:“参地如良相,附黄如良将”,可谓比喻贴切!《本草证》论熟地黄:“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说到熟地黄,当然得说一说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与山茱萸、山药、茯苓等同用,具有滋肾填精的作用,用于肾虚不能固摄精液,遗精梦泄,头目眩晕,腰膝萎弱,小便遗溺不禁;还有赫赫有名的四物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熟地与当归、川芎、白芍同用,具有补血调血作用,用于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传统中医认为,熟地味甘微温质润,既能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在用于治疗便秘时,医家通常认为生地滋阴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可以更好的治疗便秘,但我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发现生地和熟地都能够滋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导致的便秘,但生地偏于凉血,熟地偏于补血,所以在四物汤中,熟地配合当归,既能补血活血,又可以很好的治疗身体血虚、肠道津枯导致的便秘,有效改善便秘的症状,具有润肠的作用。

现今用生地,多用于养血滋阴。读前人著述,《本草经》述地黄“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这是作化瘀之用,去瘀以生新血。血痹,为身体局部麻痹、疼痛的一类内伤痛证,主要症状为身体麻木,游走性痹痛。这种麻木既可由血虚所致,也可由血瘀所致。生地黄既能养血,又能活血,所以无论何种血痹均可使用生地黄来治疗。临床上用生地黄配伍他药,用以治疗小儿麻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周围神经麻痹、硬皮病(皮痹)、雷诺病等,均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本经》言生地黄治痹症,是取其活血之功。现代中医学认为,生地黄更多地被用于治疗湿热痹。国内不少医者认为,风湿热痹在活动期血沉较快时,患者服用大剂量生地黄,其血沉的改善明显而迅速。

现代中医课本言:熟地易碍滞胃气。但民国大医张锡纯却说:“少用则作闷,多用则不闷”,认为用熟地不必拘泥于量大碍胃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善用熟地,他说:“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我临床也喜用熟地,即宗以上两家之言。若病属阴虚而水邪泛滥者,或真气将散者,或精血俱损者,皆重用熟地,临床疗效满意。且熟地能厚肠胃,最适合于脂薄阴损者。我经常用熟地至三十克以上,直至120克,甚至用到500g,亦未见有碍胃之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