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密度与思维压缩

思维密度

每天学习时,一般的,你的“思维密度”越大、每天学习时间越长,学习进步的越快。

如果没有高强运动,“思维密度”很大且每天学习时间很长者,身体就会越来越差。

大家要记住,在《辛雷学习方法》中,一般的,高强运动的主要作用是:如果你不高强运动,则由于你每天学习强度太大,你的身体必然会很快的垮掉。

在所谓的“正常”状态下,在所谓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你是不大可能取得明显学习进步的。

一个身体最强悍的人,即使使用了最适合他的学习方法,他每天有效学习时间也仅仅可能是“学习成绩一般”的两倍,但其“思维密度”可能达到一般同学的数倍,

这就是某些人的学习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惊人”进步的根源之一。

以数学为例

举个数学的例子。数学尚未入门者:上课根本听不懂,所以,没法进行“思维压缩”。于是回家“看题”,可以“压”了,这时,“思维密度”为零。

看完了3000道题目后,进入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

采用看练、狠练、前后联系、总结归纳等方法,进行“思维压缩”,“思维密度”越来越大。当可以把简单题目独立做出来,能把有难度的典型题目能模仿着做出来时,

这时,再进行“思维压缩”时,又压不动了,无论怎么用功学习,“思维密度”不变了。

中级阶段:

采用精挑极练、深入思考长长练、形成解题技巧体系等方法,学习时不断出现狂喜、极端兴奋,这就是超越“极点”,于是,开始形成“思维漩涡”。

形成“思维漩涡”之后,“思维粘着力”就极强了,进入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

进行第二大“回”的“看题”、“狠练”和深入思考长长练等,融会贯通,就能形成很多的“思维钩子”。这时,碰到新的很难的灵活题目,用“思维钩子”(离“思维漩涡”者)拉到或者“思维粘着力”粘到“思维漩涡”里面。 于是,就解决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准确性和灵活性了,这仅仅就是个“体力活”了。

思维压缩

每天10个小时学习数学:

用10天看完第一遍一本数学参考书上的所有题目,只有一半的明白。 然后,用两天就看完第二遍这本参考书上的所有题目,其中90%都明白了。 然后,再用一天就看完第三遍这本参考书上的所有题目,且已经记住其中的30%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了。

然后,看完第四遍后,就会做其中30%题目了。

然后,看完第五遍后,就会做其中80%的题目了。

然后,看完第六遍后,做题速度就很快了。

然后,看完第七遍后,就可以用直觉解题了。

这就是思维压缩!

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善于使用思维压缩的方法。

英语等其他课程也类似。

思维压缩的过程

思维压缩的过程,就是心情由不平静到平静的过程。

其中,1)如果具体知识点没有弄清楚,则思维压缩的过程,还是思维粉碎的过程。 这时,你往往需要反复咀嚼知识点,反复理解和感悟。2)如果具体知识点清楚了,则往往需要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起来,或者把不同知识点的变化找出来。

例如,对于一个“全新”的数学解题方法(或者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其他课程),你的思维中没有对应的痕迹(或者痕迹很乱)。 那么,你学习这个“全新”的数学解题方法就会很费事。 这时,你和其他人可能会说你很笨。

这时,如果坚持学习这个解题方法,你往往就会感到心情焦躁、烦乱甚至恐惧,也可能出现头晕、恶心、拉肚子等不良身体反应。

这就是思维压缩的过程,如果你理解或者领悟了这个解题方法,你的思维就多了一个“思维痕迹”,以后,你就可以用这个“思维痕迹”解决类似问题了。


更多请看知识星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