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名师的智慧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俗话说“跟着凤凰飞能成为俊鸟”。
见学友案头摆放《听名医讲经方运用》一书,该书是由当今国内研究经方大家、名医教授在广州“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授课记录整理而成。
我一无名小卒,无福、无缘、无资格亲耳聆听大师教诲,能得书传,依然是很荣幸的事。遂恳求借回研习,希求有所斩获。无奈学后存疑,又无法当面讨教,只能书于网络,以期同道高人点拨。
1.先要明白何为经方
我这里取中医学界最为普遍的说法,即指中国汉朝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178方,用药151味。后世中医学家将张仲景誉为“医圣”,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仲景之方颂为“群方之祖”。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
而当下名利风行,难得有人能够坐下来讨究学问了。沽名钓誉者,都是因为一旦打出“经方”这面旗帜就仿佛师出正门,沾得几分古圣灵光。
2.看不懂的经方
《伤寒杂病论论》原也是看过的,其中大多药方不过五、七味,都是临床上千锤百炼的精品。看大师们讲临床,理法头头是道,等到处方用药,我就晕菜了。说的是治某病辩证后选用某方加减,而加减的药味数超过原方药味数,动辄二十几味药。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老师告诉我:处方不宜超过18味药,否则可能被药局退回,被斥为:“哪里是开药方,是在开药局吗?”
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君药是方剂中的主要药,药力最大,起主导作用。经方名师在处方时,选用某经方的加减药物和剂量都超过了原经方,主治应该是早已改变了,还能说是该经方加减吗?
湖北中医学院梅国强教授讲授的“柴胡四物汤”为例,此方是小柴胡汤和四物汤(非伤寒方)的组合方。他在给一位李姓患者开的方中用药是: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玄胡10克,姜黄10克,全蝎10克,蜈蚣2条,白芷10克,土鳖虫10克,红花10克,金钱草30克,海金沙15克,益母草30克,泽泻10克。方中小柴胡汤中选取3味药,加上四物汤的4味,共7味药;加入的其它药为13味,而且重量药也非原方药,已与原经方离经叛道深远。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5味药的原方被他最后加成22味药,美其名曰:桂枝茯苓丸加味。而这样的处方在这本书中比比皆是。同理,我们在一张处方中经常使用白芍、甘草,如果后边还加了10种其它中药,能说:我这就是“芍药甘草汤”加减或加味吗?
3.搞不懂的经方
古人用药如同用兵,兵不在多而在精。仲景制方,短小精悍,药效桴鼓如虹。而当代这些经方名师用药,很少单用某方,都是以仲景数方合用,药味和药量均数倍于仲景。是现代人病情复杂了?一人多病了吗?或是今人患病也与时俱进了?还是为追求盈利养成了开大方的习惯。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廖世煌教授、湖北荆州的黄祥武教授、湖北中医学院的陈国权教授等都是这般处用经方的。诸如一个病人处方中:导赤散、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一贯煎加味(陈国权);当归四逆汤、通窍活血汤并涤痰汤加减(黄祥武);小柴胡汤、四逆散、酸枣仁汤、白虎汤加味(廖世煌)。方方笔笔皆是如此。
4.莫名其妙的用药
记得初学方剂都是首先熟记十八反、十九畏,近年研究虽有证明它们大多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毒副作用,但是也依然是被药房严格限制的。彭坚教授书中力推大剂量海藻、甘草同煎,且未对此法有违十八反作出任何说明。
民间习语:大学教授会编书讲课,民间医生会看病除疾。难道是真的?(2013-1-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