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高考作文讲座

3月9日某知名教育机构举办“中高考冲刺——四大专家献计2021中高考的高端辅导家长会”,其中余华的讲稿标题是《如何在中高考写好作文》。余华为教育机构站台——引起网上反响。

这件事应该怎么说呢?高考作文是件颇具功利性质的事,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拿高分。就像古代科举状元郎的文章,不是说它不好,而是历史上没有一篇状元考卷成为传世经典。因为考卷的目的只在于分数,而不是思想、讽刺、洞察、揭示、创造、价值、反思等等文学经典必然拥有的特征。试想一下,《活着》或者《许三观卖血记》会出现在高考作文里吗?

2018年杭州“星星的孩子”——自闭症患儿源源的孩子画《蒙娜丽莎》被意大利著名收藏家世家贝利尼家族收藏,源源的画与拉斐尔等世界著名画匠的传世名作一同展出。贝利尼家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副孩子画的艺术价值。但是设想一下,源源难道可以凭借这副《蒙娜丽莎》通过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的考试吗?

绘画艺术最早可能数原始人岩洞涂鸦式的壁画,曾经有人认为那些壁画是原始居民对狩猎顺利和风调雨顺的祷告需要,可是这种看法未免沾染了太多今天的实用主义“疾病”——似乎所有事的发生都必然有一个实用主义的目的。事实上尼安德特人的壁画多半与纽约布朗克斯的黑人涂鸦是一回事——纯粹是一种好玩儿,或者正式些说,是一种个人的情感的表达,是有话想说的样子。

地下独立摇滚,hip-hop的前身纽约黑人舞蹈,所谓哈莱姆文艺复兴里的爵士和蓝调莫不由此而来,即首先是玩儿。今天rap虽然得以走进主流艺术殿堂——就像百老汇的《汉密尔顿》——那也只不过是招安与归降的意义罢了。街头诞生的民间艺术,引发大众共鸣,拥有更多受众,客观上成为事实上的商机,有了变现的可能。于是,实用主义商业社会将其收编。英剧《黑镜》中有个故事,某个黑人青年不堪失望,走上选秀舞台,大声控诉,并以死反抗,谁知收视率、点击率飙升,评委大加赞赏,于是这个黑人青年就有了一档自己的节目——大声控诉并持破碎的玻璃做自杀状,最终连那片玻璃都成了节目不可或缺的道具。

这种类似于从极客,到商机,再到商业化的三步走,几乎是所有民间艺术门类的宿命。

艺术,其实来源于表达。有些人更加敏感,更不甘于束缚,他们追求将这敏感表达出来,把表达当成一种成就,就像黑人青年的大声疾呼。当表达成为目的,表达的吸引力就出现了高低之分,由此表达的方式出现分化,其优秀者就成了艺术。而当艺术这种表达方式吸引了更多的人,它也就变成了一种事实上可供交换的资源。既然艺术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表达方式,那么艺术本身也就分化为专供交换的艺术和专注表达的艺术两种,前者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后者则秉持艺术的原始功能。虽然一般来说,两者统一更好,但由于洞察力、前瞻性、理解能力和受众目的差异,绝大多数先锋式的艺术作品大众是难以接受的。当年一败涂地的《大话西游》,在十年后却被高校学子追捧,而成经典就是典型的例子。

有人说艺术是美的,这话是没错,可是美却不等于看起来心情愉悦,大野一雄的黑暗舞踏并不表现传统上人体形态和线条的优雅,看起来也并不令人心情愉悦。古希腊式的男性阳刚和女性体态之美的风格,今天已不能涵盖“美”这一词语的所有涵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那种“美”已经彻底为大众所接受,然后商业化了。但是艺术家们却永远不会止步,他们总是不能停止察觉,总是不能停止大疾呼,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

艺术的来源是人性,是人对于自己的自救。木心说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是艺术和文学。他说生活中遇到一个人,蛮有意思,又没有多大意思。通俗文学就是这个样子。

很难说所有的创作者都可称为艺术家或者艺术者。因为艺术的分化给创作者提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忠于自己的表达欲望呢?还是更多的迎合大众的口味呢?而且还有更重要的问题,表达本身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只要是有表达的欲望,就永远不可能安于现状,创作者永远不可能满足,而所谓艺术家的创作瓶颈也多半就出现在这里。

人是主观能动的,始终追求的是自主式的人的天性,人无法离开自己最根源的人格,艺术家的创作也会受制于自己的人格特征。所以即便《活着》这本书大卖,也没有读者视余华为成功的商人,而是为书中那极具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视角而震撼。反过来说,同样以文学作品出道的郭敬明,却多半没人会反对将其视为通俗商业文化的代表人物。粗暴一些说,这两者就是艺术与商业的区别。也正因为如此,当余华手持《如何在中高考写好作文》的讲稿时,他的读者才会一片哗然。

1851年雨果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雨果二十岁成名,他是名动巴黎的诗人和作家,又是上议院的议员,还是众多巴黎佳丽的梦中情人,可谓人生赢家。但几十年下来,他自己的烦恼却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创作力枯竭,以至于巴黎的年轻一代嘲笑雨果落后于时代了。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给了雨果贴近巴黎底层人民的机会,随着拿破仑三世变成皇帝,第二共和国变成帝国,雨果选择了站在愤怒的人群那一边,这让他变成了国家公敌,也让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流亡者”。而失去一切的雨果却收获了艺术,他不再才思枯竭,而是写出了他那经久不衰的作品《悲惨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