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一)

一、 建国初期对新解放区的“原职原薪”制度

建国初期是指1949年至1951年第一次全国工资改革之前。当时的中央政府决定,凡新解放区通过接收原国民党官僚资本而形成的公营企业,实行“原职原薪”制度,此决定也适用于原国民党政府机构的普通公务员,原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性单位,以及水厂、电厂等公用事业单位。

所谓“原职原薪”。是指人民政府所接收的上述单位中,其绝大多数人员所任的职务和工资薪金原则上不变,按照原来的工资制度、工资标准领取工资,具体计算办法,按该地区解放前的最近三个月每月所得实际工资的平均数确定。

所谓“原则上不变”,是指“基本不动,个别调整”。例如,在原官僚资本企业中,有的人系依靠与原国民党党政要人的裙带关系而在企业中占据高位,领取高薪,或者技术水平不高,工作能力不强者,就根据群众的要求降低了这些人的工资水平,而对于一些技术能力强而原来薪金较低者,则适当地提高了薪金。

在工资的支付方面,则是以实物为计算基础。例如,工资米、工资分、折实储蓄单位等。以“工资米”为例,如果某个人在“解放前的最近三个月每月所得实际工资”按当时当地的市埸价格可买300斤小米,则该地区解放后,这个人每月应发的工资就按发工资当月当地市埸价格可购买300斤小米来计算。南方城市的人以吃大米为主,所以“工资米”以大米价格计算,北方地区的城市则往往以小米或其他粗粮的价格计算。

什么叫“折实储蓄单位”?起初是解放初期各地解放区的银行为保障储蓄者存款的购买力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办法。以上海为例,每个“折实单位”的实物含量为:中白粳米1.56斤、12磅龙头细布1尺、生油1两、普通煤球12两。储蓄者存款时,按照上述实物的当日价格将存款数折算成“折实单位”;取款时,再按取款月份当日的价格将“折实单位”折算为应取的钱数。至于每一“折实单位”应折算为多少货币,则由地方政府(军管会)的财政主管部门专门人员每天统一计算,在各个银行挂牌公布。所以,很多企业在发放工资时,也采用了以“折实储蓄单位”为计算基础,因为有各银行统一挂牌公布的比价,计算起来比较方便,领工资者也比较容易接受。

为什么要以实物为计算工资的基础呢?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还是非常厉害,物价很不稳定。我们知道,在国民党最后统治的几年里,由于狂发纸币,通货膨胀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仅从1948年8月份实行币制改革起至1949年4月份,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物价指数就上涨了67000多倍,而币制改革所得金银外汇又被国民党政府全数运往台湾。人民解放军接管这些地区以后,一方面紧急从老解放区调运大批粮食和民生物资到新解放区,用以解决民生急需和平抑物价;另一方面不得不大量增发人民币以收回民间大量持有的形同废纸的金圆券,而这些大量增发的人民币也是缺乏发行准备的,所以,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仍然是不可抑制的惯性趋势。所以,为了保障工人和其他劳动者能够靠工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只能采用以实物为计算基础的工资发放办法。

另外,在某些地区,如山西省太原市,发现按“解放前的最近三个月每月平均实际所得工资”计算出来的工资水平仍然过低,大多数职工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太原市军管会只得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一套临时的薪资办法,在“原职原薪”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工资水平。又例如,在解放较晚的西南地区,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军工企业多数处于半停工状态,职工生活非常困难,为了保障职工的生活,采取了在原有工资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发维持费的办法。

在老解放区,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公营企业的干部和职工仍然实行的是战争年代的供给制。少数地区已经开始向半工资化的制度过渡。1949年,东北解放区的公营企业实行了统一的13等39级的新的工资等级制度。

在对新解放区企业实行“原职原薪”制度的同时,还实行了各种“民主改革”。

1950年1月,人民政府正式明令废除并禁止“搜身制”。在旧中国的各类企业中,尤其是纺织业、烟草业等轻工行业中,职工每天下班时要在工厂大门内排成长队,等“抄身婆”、“抄身员”之类的搜身人员挨个搜查全身及所携带的饭盒、小包等以后,方能放行回家,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或制度,长期在上海等中国各个轻工业集中城市普遍实行,理由是为了防止工人夹带工厂物品出厂。这一侮辱人格的制度至此被废除。

1950年3月,宣布在全国煤矿业中废除包工把头制度;同年4月,在搬运业废除封建把头制度;1951年4月,在全国建筑业废除封建把头制度。废除包工把头制度,是为了让工厂的厂主与工人之间建立直接的雇佣关系,取消包工头、把头的中间剥削,从而达到增加工人收入的目的。

与此同时,在全国推行8小时工作制和每周星期日休息制,在旧中国,企业工人的工作时间无政府统一规定,几乎所有企业工人的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许多企业在12小时以上,并且除春节等传统大节以外,平时无休假日。

(待续)

(0)

相关推荐

  • 每日一学:他们的奖金如何计算个税呢?

    离退休人员取得原单位发放的奖金及补贴,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  离退休人员除按规定领取离退休工资或养老金外,另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各类补贴.奖金.实物,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 ...

  • 全国第一家红色政权银行诞生于广东海陆丰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一直坚持牢牢把握金融事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不断探索金融支持革命战争和创立新政权.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道路,指引我国金融事业实现了一次又一 ...

  • 连云港老街[连云港老街]

    这里,诞生了连云港历史上第一个市政府办公楼--原上海大旅社.解放后,被改为了连云港第三招待所这里,诞生了连云港国民党陆军司令部.这个颇具西式私人别墅,曾于1976年7月25日接待过来连考察的老一辈无产 ...

  • ​保姆用法(之二)

    保姆试用期一周.试用期不给钥匙.试用期间: 一是告诉保姆家里油盐酱醋等厨房调料.打扫卫生的工具及洗刷用品用具等的摆放位置以及冰箱东西的存放: 二是具体讲解家庭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正常菜的习惯做法: ...

  • 一位亲历者回忆芜湖解放

    我的父亲肖国学,先后在芜湖市财政局.市财政经济委员会.市计划物价委员会.市二轻局.肥皂厂.印铁制罐厂等单位工作,1986年离休.离休后,他还参与了芜湖市地方志的编撰工作.父亲离开我们已20年了.近日, ...

  • 【往事回顾】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实物信贷|存款|折实

    实物信贷是信贷的一种,即银行等贷者以实物形态发放贷款,借者在约定期限内也同样以实物形态还本并付息.由于特殊的原因,晋察冀边区银行曾经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开展过实物信贷业务.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二)

    二.1952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工资改革--工资分制度 解放初期对新解放区实行的"原职原薪"政策,只是个权宜之计,是为了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能尽快地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安定下来,但是,这种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三)

    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分配制度的改革 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解放军部队指战员.老解放区的公营企业,都实行的是军事共产主义式的供给制. 艰苦年代,能弄到什么吃什么,弄不到食物和布料时,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五)补

    5.计件工资制和奖金制度 1956年工资改革后,计件工资得到普遍推广,当时认为,计件工资制是最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工资制度.在某些行业,如钢铁冶炼.煤矿开采.建筑.纺织等,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工人超过全部工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五)

    五.1956年至1965年工资改革的主要内容 1. 全国统一划分为11类工资区 1956年的工资改革,将全国统一划分为11类工资区,其中,一类地区的工资最低,十一类地区的工资最高.各类工资区之间的工资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六)

    六.文革期间的工资情况 1.1971年的工资调整 1971年11月,国务院决定给部分职工调整工资.此次调整,主要针对的是工作年限较长的低工资收入者.调整范围为: 下列人员可上调一级工资: (1)195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四)

    四.1956年的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 1956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性工资改革,奠定了毛泽东时代工资制度的基本框架.实行这次工资制改革,需要经济上一系列前提条件,其中,首要的条件就是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基本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赤脚医生制度

    ​一.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取卫生部长钱忠信的汇报工作.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时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赤脚医生制度(中)

     二.建立村级合作医疗站的难题之一:人从哪里来? 根据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设想和要求,每个村合作医疗站应该设一名或数名卫生员. 这里所说的卫生员,即我们后来各种媒体和人们口头上所称的" ...

  •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赤脚医生制度(上)

    一.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取卫生部长钱忠信的汇报工作.钱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