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全文解释,深入浅出,你一定看得懂
2017-11-02 木桩指路 阅 39 转 5
网络图片。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大仁爱者表现仁爱不是故意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就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强人所难。所以,要维系良好的社会风气,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义”,失了“义”要靠“礼”。连“礼”都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忠信可言了,祸乱就开始了。有先见之明的人,知道社会上一旦虚假礼节繁多,愚昧就随之而来了。所以大丈夫宁愿居于淳厚朴实之乡,也不愿居于忠信浅薄之处;宁愿与朴实无华者为邻,也不愿居住在虚假礼节繁多的闹市。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第三十九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如天不能明亮,恐怕要崩裂;地不能宁静,恐怕要震溃;神不能灵性,恐怕要消失;河谷没有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生长,恐怕要灭绝;统治者不能正确施政,恐怕要垮台。尊贵是由卑贱承托出来的,高上是以低下为基础的。没有卑贱的人拥护你,还能显出你的尊贵吗!所以统治者自称为“孤”、“寡”、“不谷”,这样不是以低贱为本吗?不是吗?所以得到最高的荣誉也不要自我称颂。所以不去做光彩夺目的美玉,宁做普普通通的坚硬基石。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解释】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道的运行方式,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解释】修为高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就努力去实践;修为一般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修为较低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古人说过:光明的道,好像昏暗不清;进步的道,好像在倒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难行;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好似有暇疵;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够;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浊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大型的器物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制作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伟大的形象,往往形成于无形。大道隐藏在无名的事物之中,只有尊重大道规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终并成功。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解释】道生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万物都有背阴向阳的特性,阴阳二气在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莫过于“孤”、“寡”和“不谷”,统治者却用这些字眼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你想减损它,反而使它得到增加;反之,你想增加它,反而导致减损。前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横殘暴的人不得好死,我将这句话作为教育人的基本原则。
网络图片。第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解释】天下最柔弱的物质,能克制天下最坚硬的物质;无形的物质,能进入或穿透实体的物质。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状态带来的好处。无法用言传的教育方法,无为带来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明白这些道理。第四十四章【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解释】名声与生命哪一个更重要?生命与利益哪一个更可贵?得到的与失去的,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分聚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知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解释】最完美的东西,好似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也有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似也有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似也有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也有木讷。宁静胜过浮躁,寒冷胜过酷热。保持宁静无为才能治理天下。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解释】天下有道时,战马不用打仗,都给农夫用来耕种;天下无道时,连怀孕的母马也要上战场,在郊外生下马驹子。人生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所以,知足的人,才能永远满足。第四十七章【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解释】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不望窗外,就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不懂道的人,他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得道的人不出行就能够推知天下事,不需亲眼所见就能明了事情,不去做就能取得成功。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解释】求学问的,知识在日积月累,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而求道的人,不是靠知识积累,而要靠“玄览”、“静观”。积累越少越好,以至达到“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事。治理国家的人,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第四十九章【原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解释】统治者自己不要存有私心,要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心待他,这样就可以使人向善。对于诚信的人,我用诚信待他;对不诚信的人,我也用诚信待他,这样可以使人诚实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天下必然和顺,百姓的心思归于纯朴。百姓们都注视他的声音和目光,有道的人都会把他们回复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第五十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解释】人从出生到死亡,有几种情况。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有的人本来可以活得长命一点,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这类人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因为生活过于优厚了。听说善于保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犀牛在他身上无处投角,老虎在他身无处伸爪,兵器在他身上无处用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第五十一章【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解释】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天地赋予环境,万物得以生长,展现了各自的形态。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成长而不支配主宰。道可谓是最高深境界的德。第五十二章【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解释】天地万物都有它们的初始,这个初始是天地万物的起点。既然知道了天地万物的起点,就能知道天地万物的结果。既然知道天地万物的结果,再反过来印证天地万物的起点,这样做一生都不会有闪失。塞住感官之穴,封闭欲望之门,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开启感官之穴,欲望之门,就会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可救药。能够预见规律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掌握的智慧之光,复归万事万物光明的前景,就不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这是传承下来的悟道方法。第五十三章【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解释】假如我稍微有一点智慧,就会知道行于大道的人,唯一害怕的就是走上邪路。大道是那么平坦,人们却偏爱走邪径。朝政腐败已极,弄得农田荒芜,仓库非常空虚,而人们仍穿着锦衣华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贪占太多的钱财货物,这就是强盗的做法了,这是多么无道啊!第五十四章【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解释】善于建树的人,坚韧不拔;善于抱持道的人,不容易松脱。这是子孙得以祭祀不绝的榜样。用这样的榜样来修身,他的德行就会返朴归真。用这样的榜样来齐家,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充足有余。用这样的榜样来建乡,这个乡的德行就会传颂久长。用这样的榜样来治邦,这个邦的德行就会丰盛盈满。用这样的榜样来治国平天下,天下的德行就会像阳光那样普照万物。所以,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 以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以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以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 我凭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结果啊? 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推断的。第五十五章【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解释】道德涵养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儿。毒虫不会螫他,猛兽不会伤害他,凶恶的鸟不袭击他。骨弱筋柔但能握紧拳头,虽然他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生殖器却能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充足的缘故。知道中和的道理叫做永恒,知道永恒的道理叫做圣明。用和气益生则万事吉祥,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万物过于壮盛必然加速衰老,因为这不合大道的自然规律,不合规律的事自然不能长久。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妄言,妄言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堵住他的感官之窍,关闭他的欲望之门,挫去他的锋芒,消除他的纷争,平和他的光耀,然后让他回归社会。教育人和治理天下是一样的道理。治理天下的道理和天道的法则有奇妙的相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不能因为有知识而自私,不能因为有知识而与人疏远,不能因为有知识而做有害的事,不能因为有知识而自以为了不起,不能因为有知识而贬低别人。具有这样的品德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尊重。第五十七章【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国)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解释】以天道自然法则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我怎么知道这种情形呢?是根据以下推断的:天下的禁令越多,民众就越会贫穷;民众多藏有利器,国家就会陷于混乱;投机取巧的人多,邪风怪事就会增多;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增加。所以圣人说,我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清静民心自然纯正,我无事民心自然富裕,我无欲民心就自然淳朴。第五十八章【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解释】政治清明,民众就淳朴;政治苛酷,民众就狡诈。灾祸常倚藏着福祉,福祉也常伏藏着灾祸。谁能知道究竟是祸还是福?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直为何变的诡诈? 善良为何变的邪恶?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所以圣人做事方正讲原则而不傲慢,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尊荣而不炫耀。第五十九章【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解释】领导民众要像祭天一样,莫过于知道什么叫珍惜。惟有知道什么叫珍惜,才能早日顺从自然之道。早日顺从自然之道,才能不断积累道德。不断积累道德,才能战无不克;能够战无不克,他的能量就无法估量;具备了这种无法估量的能量,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有了治理国家的雄厚基础,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根深蒂固、生机勃勃的道。第六十章【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解释】治理大国,就好比烹制小鱼。用道来治理天下,鬼也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连神仙也不能伤人了。不仅神仙不能伤人,统治者也不伤害人。他们互相都不伤害,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第六十一章【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解释】大国就要像江河下游一样,使百川交汇于此,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能赢得天下万物与之相交,是因为雌性常以恬静赢得雄性的欢心。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取得小国的信任和拥护;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取得了大国的信任和照顾。所以或以谦下取得信任;或因谦下获得胜利。国家都要坚持自己的主权和原则,大国不要过分操控小国,小国不要过分顺从大国。大国小国各有所得,大国尤其要保持谦逊,以确保大国地位。第六十二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解释】天道法则,是万物产生的奥妙所在,善良的人把道当宝贝,不善良的人请求道保佑他。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人如果产生了不善的思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放弃邪念?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他们虽有宝玉和高级的马车,然而都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育人的办法,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就有尊崇天道法则的,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按照天道去寻求可以得到满足,有罪能通过修养天道改过自新得到宽恕。所以天道法则是天下最为珍贵的。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解释】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事,以平淡的心态去处理不平淡的事情。不管事情大小多少,要以德报怨。解决困难要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之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解决。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因此圣人始终不贪图做大事,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轻易许下诺言,势必要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也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圣人遇事总是把困难看得多一些,想办法解决困难,最终就没有解决不了困难。第六十四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解释】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情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之前就把它处理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累积的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为所欲为者必败,执迷不悟者必失。因为圣人不会去为所欲为,所以就不会失败:不执迷不悟,就没有迷失方向。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要像开始时那样谨慎,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所以,圣人追求别人不愿追求的境界,不会看中别人认为昂贵的物品,学习别人没有学习的知识,纠正众人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第六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解释】古时善于用道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不是要让民众什么都明白,而是要让民众什么都不明白。在统治者看来,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知道太多而巧智诡诈。所以用巧智诡诈治理国家,那是国家的灾难;不用巧智诡诈而是用道的准则来治理国家,那是国家的福音。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也就知道了治国的准则。永远保持依法治理的施政原则,就是对国家和百姓能永远循环使用而不失去的伟大德行。大道深奥的德行无比深远,它可以与万物一道返朴归真,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顺的局面。第六十六章【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解释】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汇聚的地方,就是它们善于谦下保持低位,所以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统治者想要得到人民尊重,必须言语谦逊;想要得到人民拥戴,必须爱护人民。统治者地位处在人民上面,人民不会感到压力和负担,统治者处在人民面前,人民不会感到威胁和害怕。天下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会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第六十七章【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解释】天下人都说“道”伟大,找不出和道相像的事物。正因为道的伟大,所以找不到和他相像的。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我掌握并保护着它:第一叫做慈悲,第二叫做节俭,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悲,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充盈;不敢为天下先,才能适存长久。现在舍弃慈悲而求勇敢,舍弃节俭而求充盈,舍弃退让而去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悲,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救谁,就用慈悲来保护谁。第六十八章【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解释】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动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就是所谓不争的美德,这就是所谓用人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顺配于天道,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境界。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解释】善于用兵的人说:“我不敢主动进攻,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臂膀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兵器可握。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会获得胜利。第七十章【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解释】我的话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实施。但是天下竟没有人愿意理解,没有人愿意实行。言论要有主旨,行事要有依据。由于人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第七十一章【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解释】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很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很糟糕。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正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所以,他才没有毛病。第七十二章【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解释】当民众不再惧怕统治者的高压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民众不得安生,不要阻塞民众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民众,民众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但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但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而保持前者。第七十三章【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解释】勇于违反天道的人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勇于顺从自然的人则会活的潇洒自如。这两种不同的勇敢,一个有利,一个有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就是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与万物相争而善胜万物,不与万物言语而善应万物,不召唤万物来而万物自动到来,它坦然而善于谋划。天道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虽然疏松却不失一切。第七十四章【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解释】民众不害怕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如果要让民众畏惧死亡的话,就应该对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把他们抓起来按刑律杀头。看谁还敢为非作歹?要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如果找人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好比外行人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削木头,外行的人很少有不把自己双手砍伤的。第七十五章【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解释】民众饥寒交迫,是因为赋税繁重,所以才饥寒交迫。民众难于治理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胆大妄为,所以民众才难于治理。民众之所以敢于冒死,是因为在向统治者要求生存,民众因此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人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是圣贤的人,都特别注重民生问题。第七十六章【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解释】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嫩的,死了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活着的一类。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反而处于上升地位。第七十七章【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解释】天道法则,犹如拉弓射箭。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举高一点,拉满了就放松一点,力不足就使劲一点。自然界的规律,就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它是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呢?只有得道的人才可以做到。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解释】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能够战胜坚硬的,没有比水更厉害的了。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人不懂,却不去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正确的忠告好像是逆耳之言。第七十九章【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解释】和解深重的怨恨,还会有余怨难消。用德来报怨,这难道不是一种妥善的办法吗?所以,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第八十章【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释】国家小,民众少。人们再也不用百十人去共享一个器皿。要使民众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向迁徙远方。虽有车船,却派不上用场;虽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要使民众回复到结绳记事的状态之中,国家就好治理了。民众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着,但民众到死,也不互相往来。第八十一章【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解释】真诚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真诚。善良的人不会与人辩解,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爱卖弄的人不是真正的知识渊博者。圣人不存占财富之心,却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觉得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2017年11月1日释完)文/强哥学国学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