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揭开”无”的盖头

一位新娘坐在那里已经很久了,她的盖头就要揭开了。这位新娘就是“无”。人类思维不断提炼,概念分离(萃取)不断精微。物是概念分离的升级,有是概念的再次分离。现在老子作出了最大胆的概念分离,从有再次分离出“”。我们看到这样一张概念分离图:牛--物--有--无。

概念分离如同化学萃取,从粗物质一步步萃取,最后萃取出精华。世人萃取出有,老子又萃取出无。这样老子郑重的揭开了“无”的盖头,让世人认识无的芳容。我们从来不认识这位新娘,揭开盖头一看,原来一直在我们身边。这是最深刻的一次概念分离,重塑了宇宙法则。

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示在世人眼前,这个世界即将发生一场思想地震。世人的认知体系一直用有进行思维,存在很多疑难无法解开。现在发现可以用无进行思维,认知体系一旦融入无这个最精华的概念,顿时变得十分强大。揭开无的盖头,将重建世人的认知观。

老子宣说无的存在性,告诫世人的认知体系存在致命的漏洞。没有无的认知系统好像是没有0的数学,无法运算。这是对人的感觉器官的挑战。世人对自己的感觉器官完全信任,世人能够感觉到有,能够感觉到无吗?如果能够感觉到无,那说明人不止只有一套认知系统,而是有另一套认知系统。

第11章经文:

第一段:

三十幅,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第二段: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此章共分二段。第一段经文老子举出三个例子,证明无的存在性。第一个例子是车轮毂,老子看到车轮毂是中空的,正是中空的无才是车轮毂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他实物部分反而是次要部分。第二个例子是制陶器,陶器是极其古老的工艺发明,水罐、碗都是最早的陶器制品。陶器的中空正是陶器的功用所在,没有中空,陶器则失去价值。

第三个例子是房子正是房子的中空才使房子能够住人。吴澄说,这三个例子都是住行器用,世人日常生活不可须臾离开,所以老子提醒世人,无存在于人的衣食住行中。世人的认知系统看到有,不看到无。

释德清说:“世人但知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用也。”焦竑在《老子翼》中说:“有之为利世人莫不知,而无知为用则皆忽而不察。”二位注释家都看到世人的通病,看见了有之利,却看不见无之用。王弼注:“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王弼的灵感是从老子这段经文获得的,有之所以有价值,正是依赖无的存在。

唐玄宗名号含有一个玄字,与《道德经》特别有缘,开创了皇帝注释《道德经》的先河。他注释此章说:“车中若不空无,则辕箱之有,皆为弃物”。离开无,有就是垃圾。老子的深意识一直没有离开虚空,这次盯住三件日常用品,再次有了重大发现。

老子伟大的思想在于对无的认知在世人语言里,无就是不存在。不存在又意味着什么呢?不存在就意味着可以忽视,应该从人类的认知系统中排除出去。世人的肉眼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无给忽视了,具体的说,就是把空给忽视了,这个错误显然是致命的。肉眼只有成像的功能,空不是像,因此无法成像。但空是最宝贵的存在,没有空,物质世界就毁掉了。没有空,质量就无穷大,成为黑洞。

肉眼所见的物象也是假象,物体内部也是空的,即使坚硬的石头也是空的。物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空,宇宙只有原子核那么大。佛教翻译开始使用“无”,是从老子这里借用来的。后来更多使用空这个概念,老子三个比喻都是从空开解。空即无,无即空。肉眼犯了二大错误,不是一大错误。庄子说:“秋毫为大而泰山为小”(齐物论),把泰山的空都提出,只有秋毫那么大,当然泰山为小了。

把被压缩的宇宙(原子核)释放出来,当然比泰山更大了。秋毫不为小,泰山不为大,这不是肉眼看到的,而是内明心看到的,因为内明就是玄照妙心。能够玄照秋毫,玄照泰山,子母双照。老子用“无”而不用“空”,也许是语言习惯,也许认为空间将来有一天也不可靠?但无显然是可靠的。世人显然对无没有感情,漠视它的存在。但无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每一个角落,要驱逐无的存在实在很困难。

浅意识和深意识是不同的,浅意识很可贵,深意识更珍贵。上一章刚刚宣说了内明心的五步实修法,内明心就是深意识。世人瞪大眼睛问:道在哪里?老子知道眼睛不是见道的器官,眼睛的功能是捕捉食物用的。但世人有内在觉性,与浅意识相比,这种内在觉性就是深意识。只有深意识才能见道。

现在老子开辟一条更深刻的认识道的途径。这条途径就是首先用内明心认识无的存在。老子的三个例子是世人最熟悉的,它们都明白的告诉世人无的存在性不可怀疑。世人一直无视无的存在,或者简单的认为无就是不存在。如果无不存在,从认知系统排除出去,那人的认知系统就崩溃(死机)了。老子在40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结论是最伟大的。

有的概念已经非常伟大了,无的概念更加伟大,因为是更精微的概念分离的成果概念分离是意识最神奇的力量,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概念分离一步步提升,辉煌的未知世界随着概念分离的升级而无限展开。世人一旦失去了概念分离的能力,连日常生活的辨认能力都会出现问题,更不用说认识宇宙的真相了。

概念分离能力的高低就是凡夫与圣人的区别。现在老子把无的概念分离出来,人的视角一下从有转向了无。视角转变是概念分离的必然结果。视角聚焦在有,这个世界十分有限,视角聚焦在无,这个世界无限的扩大。无进入人的认知系统,这个世界才真正显出它的无比美妙。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西方哲学家认为,人认识有不是最高的成果,认识无才是最高的成果。老子完全可以代表华夏智者,站在人类思维的高峰。人的智慧往前推演,一定会到达一个终点,但这个终点一定是不可知的太极--无极就是这样的模式。一旦这个终点被认识了,人的智慧不会停止,又会继续往前走。推到无,人的智力活动已经硕果累累,但也精疲力尽了。

学人对于老子此章证明无的存在性应该悉心体会,这是老子证明道的存在性的关键一步道的存在性事关宇宙的秩序性、规则性、真实性。世人认为道是否存在与生活没有关系,但老子知道,如果道不存在,则大地都会震动,世人脚下没有安全的寸土。因为道代表了有序性,宇宙没有道,宇宙就是无序的不法之地。

上章宣说开启内明心的五步实修法,是世人从浅意识进入深意识只有深意识才能使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来承认无的存在性。人有自己的心灵底板,这块心灵底板上写着什么?世人并不知道。这块心灵底板上写的正是“无是存在的”。当世人的内明心看到自己的心灵底板的那一刻,这个世界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么黯淡无光,而是生机勃勃了。

证明了无是存在的,那么道的存在也已经不远了。道的存在被证明了,无限创造力就被证明了,无限创造力被证明了,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就开启了,生命的美妙就在这里。生命如果不美妙,那就不要诞生,而且也不会诞生。“观其妙”是老子的实证,“众妙之门”是老子的实证,不会有错的。

第二段经文: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世人双眼盯着有,是因为有产生了利,利是无法忘记的。熙熙攘攘,为利而来;攘攘熙熙,为利而往。利是世人追逐的中心,从早上一起来,还没有来得及欣赏美丽的晨曦,就已经开始思考利了。但只看到有之为利,没有虚空配合,那一切都是废物。车轮毂、陶器、房子能够对世人有利,正是依赖虚空的用。老子多次从用来证明深奥的道理,现在老子再次以虚空之用来告诉世人无的伟大价值。

此章老子引导世人认识无的存在性。这是见道的关键一步也是宣说“有生于无”的宇宙万物生成机理的关键一步。宇宙万物的有序性必然存在生成机理,这个机理一天不揭示,世人的疑惑就一天不能解除,心理一直牵挂不已,因此不能睡一个安稳觉。杞人忧天不是无聊,只有最深刻的智者才会忧天。

《心经》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恐怖来源于心的挂碍。解开宇宙万物生成机理使世人没有牵挂,才能获得生命的乐趣。《道德经》的宇宙模型越来越显露出来。

数学中0这个数字是最后发现的,毫无疑问,人类的智力犹豫了很久才做出这个痛苦的决定,但无疑是最智慧的决定。在人类发明数字符号和运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意识到在一个最重要的数字0。公元前4世纪,印度人运算时用空白代表0。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在公元628年首先在研究宇宙时提出了0的使用规则。0是对数学的一份大礼。无就是老子送给世人的一份大礼。

这个世界因为人接受无的存在性这份大礼而精彩。《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安石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王安石认识到无的无比重要性。无与有一直在智者的头脑中徘徊,《易经》又转化为阴与阳。莱布尼茨以《易经》的阴阳二元理论发展出二进位,没有人知道阴阳理论的前身是无与有的二元理论。阴与阳是玄同,无与有是玄同。

老子从阴与阳,无与有的二元理论中发展出更深刻的玄同理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宇宙是个大玄同体,玄同才能生生不息。无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一旦失去了无,则这个宇宙的玄同性就被破坏了。老子说:“大白若辱”,白以黑衬,黑以白衬。若无黑衬,白亦不白;若无白衬,黑亦不黑。马祖道一说:“凡夫见色不见心,菩萨见色又见心。以心显色,以色显心。”

世人的眼睛只有一半功能,见色是一般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只有菩萨的妙心才有全部功能,见色一半,见心一半,心色互显黑白是互显的,有无也是互显的,借有显无,见无显有。世人的眼睛只见有,也是一半的功能。

接受无这位最高位的新娘吧,正像数学接受0作为最终要的数字一样。

散文诗译文:

修行人啊!

我现在给你们开显一个妙法,

介绍以为新娘给你们认识,

这是一位无比美丽的新娘,

你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的美丽。

这位新娘的名字叫“无”。

你们为什么双眼瞪的那么大?

难道受到惊吓,

还是欣喜若狂?

你们没有看见这位新娘在哪里?

这位新娘就在那么身边。

看看那么的车子的轮毂吧,

新娘就在那里。

不要盯着三十根辐条,

那里没有要找的新娘。

要看轮毂中空的地方,

新娘就在那里,

这是第一位新娘。

没有中空,

轮毂就不会转动,

车子寸步难行。

看看陶匠所作的器皿吧,

这里是第二位新娘,

器皿没有中空,

就不能盛水,

你们就会抛弃。

看看你们的房子,

有门有窗户,

新娘就在那里,

这是第三位新娘,

没有门和窗户的中空,

你们无法出入,

你们不在需要这样的房子。

三位新娘天天在你们身边,

你们却不认识她。

三位新娘其实就是一位新娘,

她的名字叫无。

你们的眼睛盯住辐条、泥巴、砖瓦,

却没有盯住无,

没有无这位新娘,

辐条、泥巴、砖瓦就是废物。

你们的眼睛看见有,

看不见无,

你们远离的宇宙的真相。

因为你们知道有的利益,

不知道物的妙用。

这是多么愚蠢啊!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0)

相关推荐

  • 对老子“道“与“德”的新认知

    老子的道论 1.老子之道的内涵与道性 尽管"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老子提出来的,但老子并没有定义道,即回答什么是道.老 子对道所做的描述是遮诠式(即从反面做否定之表述,排除对象不具 ...

  • 认知世人

    转自:求知607 认知世人(一) 认知世人(二) 认知世人(三) 认知世人(四) 认知世人(五) 认知世人(六) 认知世人(七) 认知世人(八) 认知世人(九) 认知世人(十) 认知世人(十一) 认知 ...

  • 活在当下与二律背反

    上大学的时候读过一篇李泽厚先生写的.关于哲学的文章,文章写得非常精彩,所以至今印象深刻.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二律背反,因为不是学哲学的,所以读到这个概念以后,对其中的意思不甚了了,但结合上下文,大 ...

  • 认知世人(二十一)

    看懂一个人,一定是你在意过:看清一个人,一定是你落魄过: 看破一个人,一定是你较量过:看透一个人,一定是你付出过: 看穿一个人,一定是你受骗过:看淡一个人,一定是你珍惜过: 看明一个人,一定是你放弃过 ...

  • 《道德经》中的“一”与“道”是什么关系?

    我们都知道,"道",是道家鼻祖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而在<道德经>(<老子>)中,还有一个与"道"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这就是" ...

  • 认知世人(十一)

    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往往不是看他对待上司.权贵.朋友的态度, 而是看他是否能始终如一地待人谦逊,是否尊重比他地位低的人: 见到贫穷无势的人就做出骄纵傲慢的样子,没有比这更卑贱的了: 有修养的人不会盛气凌 ...

  • 认知世人(四)

    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 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因为他不会伤人,也不会自伤. 不会制造麻烦,也不会麻烦别人.

  • 认知世人(十七)

    什么是异性朋友:想说的不敢说,想做的不敢做: 什么是红颜知己:想说的尽管说,想做的不敢做: 什么是情人:无话不说,无事不做: 什么是老婆:话懒得说,事懒得做.

  • 认知世人(五)

    原先我误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 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 认知世人(六)

    一个年轻人,如果三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的想法, 他的这一生,基本也就这个样子,没有多大改变了.

  • 认知世人(八)

    与人相处,少一点圆滑,多一点诚信.心眼儿每个人都不缺, 谁真谁假都会看明:朋友每个人都不少,谁虚谁实都会分清. -------------------------------------------- ...

  • 认知世人(九)

    某些生者在生活中挣扎,带着死者的怨念.留恋世间,不愿离去, 或是永远默默无闻,或是从此辉煌于人间,终究不过是尘埃一点. 唯一能够留住永远的,可能是作为数字被谈起,可能是某些东西, 某种信念,仅此而已.

  • 认知世人(二十二)

    善良的人,眼中会有人. 宽容的人,心中会有人. 平和的人,给别人春风. 大度的人,给别人花香. 与人善良,能得到善报. 与人真诚,能得到真心. 懂得善良,是一种品行. 擅长积善,是一种教养.

  • 老子在道德经中向世人泄露的三条天机。特别是最后一条。

    老子在道德经中向世人泄露的三条天机。特别是最后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