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黄金周?
好不容易盼来个黄金周,七天长假,全民狂欢,却到处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你人人人人人人”。
八达岭长城又现“人海”景观,每年都要上演的“血肉长城”如期而至。还有网友说:这辈子做过最后悔的事,就是国庆节来黄山……黄山归来不看人,徐霞客的诗有了新解。
有人良心推荐:国庆长假这个地方你一定要去,人少,还便宜,根本不需要排队,环境也好,最主要没强制性消费还全面覆盖WIFI。这个地方就是——单位!
非要出去浪,花钱买罪受。心塞,还是读史吧。
其实,黄金周并非今人的首创,早在唐宋时期,就有黄金周了。
唐宋时期,盛世繁华,假期的花样最多,时间最长。尤其是宋代,几乎已经到了逢节必放假的地步。
在唐代,不管是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还是元宵端午夏至中秋腊八,又或者是三伏中元重阳盂兰盆节,通通都可以放假!或者一天,或者三天。碰上皇帝生日,为表普天同庆,皇帝想都不想就批了大伙儿三天假。就连老子诞辰和佛祖诞辰都有一天假,简直了。
唐玄宗时期,一年中有两个黄金周。根据《假宁令》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也就是春节和冬至各放七天假。到了唐德宗时期,朝廷也通过了一个相当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于是大唐人民又多了一个七天黄金周,那就是寒食节。
古代是农业社会,所以每年五月份,老百姓们还有十五天的假期回家干农活,称为“田假”。唐代的李峤写过一首诗:《田假限疾不获还庄载想田园兼思亲友率成短韵用写长怀赠杜幽素》。
你没有看错,这是诗的名字,不是诗的内容,而这么长一串名字其实说的就是李峤放田假啦,可是他生病了回不了老家,心情郁闷,思乡之情引得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送给杜幽素。
除此之外,每年九月份,官员们还可以放十五天假,回家置备过冬的衣服,称为“授衣假”。唐代的羊士谔有这么两句诗:“掾吏当授衣,郡中稀物役”,说的是官员们都放授衣假了,办公室里也没有什么活儿可以干。
到了宋代,又在唐代假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元旦、寒食、冬至“黄金周”依然各7天假,圣节、上元、中元、夏至、腊月各三天假,合计每年假期有一百二十多天。一百二十多天是什么概念?那是一年的三分之一啊。我想穿越回宋朝上班,谁都别拦我。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工作狂,每年只有18天假期,元旦五日,冬至3日,元宵节10日。朱元璋过世后,增加了月假3天,加上原来的18天,每年休假有50天。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放假,古代有周末吗?
古代真有类似周末的日子,正经名字叫作“休沐”。
早在西汉时期,休假制度就已经被写入法律条文。据《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史记》里面也说了“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唐代《初学记》中的“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说的都是汉朝的官员每五天可以有一天的时间休息,用来洗头洗澡或者回家探亲。
古代的文人也和现在的上班族一样,时时惦记着休沐。实诚的刘禹锡说“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大意是上班的日子想放假,春天里的老刘看到踏春归来的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孟浩然也不忘写首诗纪念一下:“五日休沐归,相携竹林下。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意思是我老孟终于放假啦,带上二三基友到竹林下痛快喝酒,快要不能控制自己啦!
当然,还有抱怨假期太少的。王维写道:“承明少休沐,建立省文书”,说的就是放假的日子太少啦,我天天都要在办公室批文书实在好无聊啊!这不就跟现在的我们发朋友圈一样嘛!不过,既然已经规定了五天一放假,王维为什么还要抱怨休沐少呢?难道他也要加班?
这是因为,法定假日到了王维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假宁令》规定:“每至旬假,可不视事。”也就是说到了放旬假这一天,官员可以不用办公。原来,这旬假原来就是变了形的休沐,从五天一休变成十天一休。活生生把工作日延长了一倍啊,难怪王维要发牢骚了。
不过,有假总比没假好。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要是没有这十天一休,王勃能有机会写出传诵千年的美文吗?
旅游开阔眼界,假期激发灵感。大文豪苏轼就利用这些假期,到处游山玩水,他的许多佳作都是在休假旅游途中完成的。
苏轼调任杭州通判,上任时恰逢冬至“黄金周”,西湖、钱塘等各大景区游人如织,他便选择到人迹罕至的吉祥寺游览,留下“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的名句。
宋神宗元丰五年的“鬼节”,人们都在家中烧纸焚香,苏轼与朋友驾一叶小舟,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泛舟赏月,大发思古之幽情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不仅过了一个愉快的“黄金周”,还诞生了“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