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逼的高校培养,也抚慰不了养老机构缺人的悲伤
靠高校?想得太美
养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不少人士呼吁国家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养老护理人才实行免费教育、给予入职补贴等,认为这样既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又可缓解养老人才匮乏,可谓一举两得。
但现实情况是:专业养老人才流失严重,陷入“学校热用人单位冷”、“老人需求热从业人员冷”的怪圈。由于劳动强度高、工资水平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因素,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科班毕业生在一线养老护理岗位上的流失率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七成。
钱少没尊严,谁干?
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有那么两条:一是工资待遇低,收入与付出不对等,没有职业荣誉感;二是陈旧的观念打击着人们从业的信心;在大多数国人的眼里,老年护理就等同于伺候老人,这种工作不光荣,没面子,属于低端服务业,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假如这些问题不解决,若用减免学费鼓励学生选择这个专业,也并不能让毕业生走向相关岗位;若用入职补贴激励毕业生入职,也不能让他们在岗位上坚守。事实上,比招生难更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到岗后流失严重。假如流失现象不扭转,往岗位上输送的人才越多,教育资源及相关补贴的浪费就越大,而养老市场的人才短缺并没有得到缓解。
这事儿到底能解决么?
目前来看要靠这两样:市场和政府。
一是要靠政策扶持。
养老人才的培养涉及教育层次、专业设置、资格认证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政府要尽快建立老年社会工作职业体制及运行机制,并完善激励机制。运用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队伍。这样不但能提高社会养老水平,也能使高校尽快走出养老人才培养的怪圈。
具体到人才缺口的补漏,教育部门应该放开这个专业的招生限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养老护理专业,宽进严出,同时在学生学习期间给予像师范生那样的免费教育,入职以后发入职补贴,在职称晋级方面也能有相应的制度设计,让这些年轻人能看到自己的未来能走多远。
对于高端养老服务产业,留住人才最好的方法是实行员工制,让真正有能力且有毅力留在养老服务产业工作的员工享受到五险一金的待遇,同时用完善的职业晋升通道保证员工能有职业荣耀感,这样才能真正长久留住人才。
二是要靠市场的力量。
既然市场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按照普遍的市场规律,必须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供给。但前提是,这个市场必须是健全的,是充满活力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价格。只要能够健全市场,则无需过多干预,人才供给不足就有望得到解决。
养老服务终究是个产业,可以出台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却无法做到包打天下,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产业内部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对于养老产业过于强调公益性,而对市场属性认识不足,比如养老服务机构盈利能力偏弱与其管理能力、服务能力有着莫大关系,再比如养老护理的专业化不足等等问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表达一个意思:不能简单的呼吁让国家给政策,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可以一放了之,让市场调节。两方面要相结合才能破解当前的养老机构人才荒。
是不是觉得上面说的都是废话?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说真的,我们接触过那么多养老机构负责人,也考察过很多项目,从数量上来看,基本上每家养老机构的人员配置都是比较充足的。其实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养老项目,缺的不是人,而是运营思路和运营能力。
养老项目投资者和运营者把握不准市场,不知道运营方向,项目内部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各有各的本事,但是作为院长或者投资人却没能把他们的能力激发出来。养了100%的人,却只能使出50%的能力,怪谁?
院长和投资者自己都研究不到位,都不去潜心研究、深入学习这个行业的规律,不去想办法解决源头问题,不把规律性的东西和可操作性的思路交给下属,招聘再多人、建立再豪华的团队也于事无补。
现在你可能要问,养老产业都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哪些可以操作的思路供我们快速学习?养老圈现在人人迷茫,到处都是“干货”,怎么学?
来,给你看一样好东西
这套养老产业研究专题共分为10个子专题。我们从年初开始构思酝酿,把这几年的养老项目实操经验、养老产业投资者和运营者面临的困惑进行深度梳理,将当前养老项目投资、开发、筹备、运营管理各个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作系统而细致的回答,以帮助投资者消除困惑,为项目发展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