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升降浮沉气化之理

中医先贤仰观俯察,知“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于天。”歧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观宇宙自然造化之机,浮沉为阴阳之本体,升降为造化之妙用。升含乎开,降含乎合,是以升降合度则天地之气和,成交泰之势。天地并气,故能生物。人在天地气交之中,人身乃造化的大气所生,人身亦是一小造化,升降浮沉出入归常则健康,反之,升降失调,出入无序,亢害生则病矣。故临床用药必本阴阳升降浮沉气化之理。

1.升降有序气化有常

中医认为人与宇宙大自然的天地阴阳相通。正如《医学源流论阴阳升降论》指出:“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无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阴阳二气升降浮沉产生四季气化而化生万物。阳动阴静,阳升阴静,在一年之中,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生长收藏化,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相因而气化有常。一日之中亦相应之,早为春,午为夏,傍晚为秋,夜为冬。人身阴阳之气亦相应之,如肝应春之气等等。中医“天人相应”观,认为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现代科学揭示:人的血压、体温、基础代谢、脑细胞电活动等基本的生理活动就存在日变化节律中,而这种日变化节律又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剩余79%

在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都反映升降出入有序的运动形式。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心司鼓运血流,肾司水精藏化,肝胆司升降疏调,反应了五脏协同以维持升降出入的动态有序平衡状态。人体五脏六腑之间,阴阳表里还相互配合,气化运动相互协调,五脏属阴主里,六腑属阳主表,五脏藏升为和,六腑通降为顺。生理上来说,脾升胃降,肝升胆降,心宜升小肠降,肾宜升膀胱降。人体还有一些脏与腑具有特殊密切关系,比如肾与三焦、肾与胆、肾与胃、肾与大肠、心与胆、心与胃、肝与大肠、脾与小肠等等,它们之间虽然没有表里关系,但是气化气机相通,使其整体联系。

人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相互流通要靠气化运动互相联通来实现。如水液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由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气化活动完成。整个水液代谢的过程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其中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精的生成及转输,即饮水入胃,胃气通降,脾气升清,上归于肺,肺气宣发,水精四布;第二部分为水浊的处理,即肺气肃降,通调水道下归于肾,肾气蒸化,水精复升,水浊下降,注入膀胱,排出体外。又如人体呼吸运动是肺、肝、肾三脏共同气化活动来完成的,肺气宣发根于肝气升动,肺气肃降赖于肾气摄纳。再如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有心、肾、脾、胃、肝、胆等脏腑参与,心降肾升,心肾相交;脾升胃降,沟通牵和;肝升胆降,拨转调解。人体脏腑经络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要依据经气的气化来完成。人体皮毛、肌肉、筋膜、骨骼及九窍的功能活动同样是以气、血、津、精为基础,以气化运动来完成。所以《素问》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2.升降失常出入无序

从病因论升降失常出入无序,人体气机气化亢害失常,有内外因素。《内经》言二因学说,生于阳者,风雨寒暑;生于阴者,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开病因之先河。《金匮要略》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实为二因。外感六淫慨外邪,内伤七情慨体质。由于六淫致病特点不同,所以致病后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影响也不同,如风火为阳邪,其性升浮,寒湿为阴邪,其性沉降,暑有阴阳之别,燥有温凉之分,暑多挟湿,所以暑与燥致病后,对气化升降影响比较复杂,但是有一个规律,阳热升,阴寒降。七情致病更直接地影响气化升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在人体病理过程中,气机升降出入障碍,是一切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升降出入失常,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发而为病。五脏的气化升降失常比较复杂,它包括:不及、太过及反作。如:肺气失宣,心火上炎,脾气下陷。六腑气化升降失调,主要是通降不利,气机上逆。如:胃气上逆,胆热上炎等。气血津液出入无序,运行失常,不仅可以出现气血的虚证和实证,津液的不足与聚积,还可能由于气血津液运行动态趋向变化,而引起脏腑的升降失调,甚至会出现危重证候,阴阳气不相接为厥证,窍闭神昏为闭证,精气外泄为脱证。所以《素问洠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3.调理升降治以归常

在指导临床上,《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张介突说:“高者抑之,欲其降也,下者举之,欲其升也。有余者折之,攻其实也,不足者补之,培其虚也。”临床上许多病证都可涉及阴阳升降失常的问题,根据人体发病部位的上、下、表、里不同和病机过程中气机上逆及下陷差异,采取调和升降,调和开合的不同治法,应用升降浮沉的方药,使之升降调和,气化归常。治肺病应注意宣降,宣降正常,则津气通畅,呼吸调匀。脾胃为四运之轴,升降之枢。脾胃升降正常,则水谷精微得以上输,糟粕得以下降;心肺气血得以下行,肝肾精气得以上升。如果脾胃升降失常,不仅水谷的纳运发生障碍,五脏气机亦将受到影响。治肝病亦应注意升降。肝性升发,气的上升外达都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升降失常,常从太过与不及两个方面表现出来。若系升发之机被遏,则呈肝郁。根据抑者散之的治则,治当疏肝解郁,遂其升发之性。若系肝气升腾太过,呈为肝阳上亢,根据高者抑之的治则,又宜平肝潜阳,使肝阳不致过亢。治肾病应注意肾的气化功能是否正常。肾为主水之脏,水液能在体内运行不息,有赖肾阳的蒸腾气化,才能正常升降出入而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阳气不足,气化失常,升降失司,水液不能下行外出而停蓄,治宜温阳化气以调其水液的升降出入。以上从五脏有病,均宜调其升降,证实了“升降出入,无器不能”,“升降之道通,天地之泰合,卫生之法,无逾于此。”

在升降浮沉论药物的配伍运用上,药物有升降浮沉的性用不同,治法亦有升降浮沉的因势利导,两者参合而行之,则治法甚多,变化无穷。临床上有升降气机、升降肺气(宣降法、升降法)、升降脾胃(升清降浊)、升阳泻火、升阳散火、升降相因、升水降火(交通心肾)、开上通下(腑病冶脏、下病上取)、提壶揭盖(以升为降)、上病下取(脏病治腑)、轻可去实、逆流挽舟、滏底抽薪、行气降气、引火归原、介类潜阳(养阴潜阳、潜阳熄风)、重镇摄纳等十八大法。临床总宜重视整体辩证,分清因果关系,注意脏腑联系。恰如《素内洠微旨大论》所言“亢则害,承乃乃制,制则生化”。

作者:王勇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0)

相关推荐

  • 脏腑的气化

    脏腑的功能活动是密切联系的.脏与腑, 腑与腑, 脏与脏, 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为用, 相互促进:在病变时则相互影响, 相互克伐, 相互传变.维持这种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除了有赖于经络的联属作用之外 ...

  • 论气机之左升右降 | 医道学苑

    王文德 生命现象源于气机的出入升降运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藏"(<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是气机主 ...

  • 新春伊始 中医中药升降浮沉改变阴阳分布的机理

    新春伊始 中医中药升降浮沉改变阴阳分布的机理

  • 普济消毒饮:本升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热补泻

    普济消毒饮为临床常用名方,但用方者多从"清热解毒,疏风散邪"这一角度去理解和使用该方,致使该方疗效平平.如能从制方本意去理解该方,进一步随证加减使用,或可提高疗效. 普济消毒饮出自 ...

  • 《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应象论>云∶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然岁以春为首,正,正也:寅,引也.少阳之气始于泉下,引阴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百谷草木皆甲坼于此时也.至立夏少阴之火炽于太虚,则草木盛茂 ...

  • 中医养生功的津液外涌与阴阳升降之理

    在一个空间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识.人体内部也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同样遵循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的原理.热气上升,它的趋势是要升到高处.冷气下降,它的特点是要降到最低处.所以, ...

  • 六爻阴阳升降

    阴阳升降是古代六爻预测中的重要方法,现代六爻应用较少,但它的使用,往往会让断卦走进一个新的境界.打个比方,风吹则树叶动,风可比喻为外在影响,而树叶可以比喻为卦爻.但这里的动不是动爻的意思,冲动是受阴阳 ...

  • (八)阴阳升降

    小子玩易,效仿先生,日习医,夜玩易,不亦乐乎!大有长益. 乃问道于紫极:"易医之中皆有气之升降,小子不解,愿师明眼." 紫极良久乃曰:"升降者,变化也.习易医而不知升降, ...

  • 李东垣藏气法时与升降浮沉

    李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令历代人褒贬不一,现临床能娴熟运用的医生少之又少.原因与李东垣著作中对其立论和处方的说理欠清有关,还与现今中医疑惑用药量小效否有关,更与现在中医不收诊费按 ...

  • 圆运动辨证大全(微观阴阳升降、脏腑定位)导图版

    学医最难的是什么?就是辩证,特别是自学中医,辩证关不过,那就无从谈什么治疗了-- 现在很多中医,见咳治咳,见热滋阴,就是因为根本没有掌握如何辩证,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理解阴阳,没有理解五行圆运动 中医 ...

  •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

    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 一.四气 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对于四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