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名品-----姚黄
姚黄最早的准确记录见于北宋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成书于1035年),记中载:“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姚氏居白司马坡,其地属河阳。然花不传河阳,传洛阳。洛阳亦不甚多,一岁不过数朵。”记中指明了姚黄的出处,同时还记载,“钱思公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欧谱明确了姚黄的花王地位。
时隔四十多年后,同为北宋的周师厚在其《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成书于1082年)中,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姚黄,千叶黄花也。色极鲜洁,精彩射人,有深紫檀心,近瓶青旋心一匝(瓶指雌蕊,一匝指瓶周围一圈),与瓶并色,开头可八九寸许。其花本出北邙山下白马司坡姚氏家,今洛中名圃中传接虽多,惟水北岁有开者。大抵间岁乃成千叶,余年皆单叶或多叶耳。水南率数岁一开千叶,然不及水北之盛也。盖本出山中,宜高,近市多粪壤,非其性也。其开最晚,在众花雕零之后,芍药未开之前。其色甚美,而高洁之性,敷荣(fū róng义:开花)之时,特异于众花,故洛人贵之,号为花王。城中每岁不过开数朵,都人士女必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其为时所贵重如此。”由此可见姚黄当时身份之尊贵,地位之崇高,每当其开放之时,男女老少万人空巷只为一观!
周谱对姚黄的特征描述比较细致:高度重瓣的黄色,颜色极鲜洁,花瓣基部具有深紫色斑,雌蕊周围的花瓣和雌蕊一样都带绿色,花径大,约24.5—27.6厘米(北宋官尺30.72厘米,十进制,根据出土文物也得到了验证)。开花有大小年现象,间岁乃成千叶。开花最晚,属于晚花品种。每年开花量极少,城中每岁不过开数朵。由于数量太少,因此当时姚黄的鲜切花特别贵,曾任寿安(今宜阳)县尉的张耒写道:“谁知洛阳三月暮,千金一朵卖姚黄。”曹组道:“金殿筠笼岁贡,最姚黄一枝娇贵。”
金国末年,蒙古军两屠洛阳,不久金灭亡,河洛大地成为蒙古兵的牧场。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也跟着灭亡。华夏牡丹文化从此陷入最低谷。
元朝稳定之后,虽说牡丹略有所恢复,但早已不复往日之繁华。姚燧的《序牡丹》是元朝历史上唯一的一部牡丹专著。姚燧是洛阳人,足迹遍及中原各地,到处寻找牡丹。他在洛阳、燕京、长安、邓州四地,找到百余株牡丹,但仅仅只有寿安红、左紫、状元红、玉板白、鹤翎红、衡山紫、浅红等十个牡丹品种,其中并没有姚黄。“故乡牡丹更堪怜,三株牡丹伴洛阳”,这就是姚燧笔下的元朝洛阳牡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