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填报志愿的准则就一个:优先抱大腿

首先声明一点,今天聊的内容政治不正确,出我之口,入你之耳,说过了就说过了,反正我也不承认是我说的。

换言之,如果你不是今年的考生,你抱着听相声的态度来旁听无所谓,但是你来抬杠,我是不应的。

因为前面说的很清楚,我已经承认不正确了,所以不喜欢的读者,现在就请跳出。

既然留下来的听众是这次填报志愿的学生或者家长,那我就放开说了。

后台问这个问题的读者五花八门,但我的回答只有一句,那就是标题。

我们来想一想,一个目标明确的考生或者家长,会不会来我这里提问?

肯定不会。

如果这孩子抱定了主意,我就是要学哲学系,我立志要成为第二个苏格拉底,那他不会来问我的。

或者这个家长早就安排好了路,这孩子四年大学读完,要进电力系统。去读哪所学校的EE的强电,将来进哪个市哪个区的电力系统,都打听好了,那也不会来问我。

换句话说,问我的人就一种,到这会儿了,成绩都出来了,连大方向都还没有弄清楚。

我理解这种困惑,面对一堆的城市,一堆的学校,一堆的专业,这里面有很多排列组合。一个冰激淋,抹茶味的还是花椒味的,有时候还会选择困难综合症,何况关系到自己的,或者孩子的人生分岔口。

那么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优先考虑交换原则。

什么叫做交换原则?

如果你去买火车票,火车票搞的像西餐里的套餐一样,给你不同的选项,让你选。那么优先选最贵的,比如选下铺。

你弄不清自己到底喜不喜欢睡下铺没有那么重要。我知道有些人一开始的时候没有想清楚,他可能选了下铺之后发现其实自己更喜欢上铺的,上铺清净。

但是我告诉你,用下铺换上铺,是很容易换的,反过来就不成立了。

所以套餐的范围内能选下铺先选下铺,回头发现自己不喜欢,可以去换上铺。可是反过来,如果你选了个上铺,回头换下铺很难。

因为愿意用上铺票跟你换下铺的人多,反过来愿意用下铺票跟你换上铺的人少,这是供需关系决定的。

下铺是什么?就是标题里的大腿,抱大腿。

如果你态度很明确,一早就知道自己喜欢上铺,你就不会来提问了,就像我说的,你早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早就安排好了自己后面的路。

来问的人本来就是迷茫的,那我告诉你一个技巧,那就是先选一个最容易和别人交换的,然后等,等等看,看看自己将来到底喜欢什么。

把这个逻辑搁在填报志愿上,什么是铺位?

铺位三要素,专业,城市,学校。

专业很重要的,不要听很多人跟你讲,先报一个数学系,回头想办法转计算机。这条路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数学有理论数学有应用数学,理论数学转计算机非常困难,应用数学还稍微容易点。但也只是稍微。

等你进了大学你就知道高估了自己,你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勤奋,能够在大学四年里保持高三的劲头。

可是转系,转专业是有要求的,要求你在本系本专业前几名,你当前几名那么好考啊?

很多人大一的时候都想着要做校园里的风云人物,等大二的时候就菩萨保佑不要重修,大四的时候就只剩祈求毕业了。

真的不要高估自己,因为绝大部分人填报志愿都是顶着格填报的。

你要是能进985,你肯定不会去二本,而且你去的学校多半是刚刚好勉强够得着。

换句话说,你的同学要么比你强,要么和你差不多,谁也不会比你弱,除非你高分低报了。

在这种环境里,转系?考前几名?拜托,醒醒。

那你说考研呢?本科读一个应用数学系,硕士改读计算机,很多人是这样做的。

可以这么尝试,但是我告诉你这个周期很长,非常漫长。你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通常这种思路都适合于心志弥坚之人,他们高考的时候考不上心仪大学的心仪专业,于是兵行险招,进了心仪大学的冷门专业,然后花了四年的光阴苦读,最后在研究生阶段考上了本校的心仪专业,俗称考研跨专业。

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我只是劝告你,不要高估自己。

所以我把专业列在第一位,是告诉大部分人,如果你没有那股子狠劲,优先顾及专业这条大腿。

你去一个不太好的城市,不太好的学校念一个好专业不见得是很差的选择。

因为将来你总是要应聘的,你应聘的时候还是要去个别热门城市。而面试的第一关,通常看的都是专业,我是指热门行业。

我们以前招人,一个人说他是北大哲学系的,我看都不会看,因为没法看,我招码农啊,大姐。

你哪怕告诉我你二本的,我实在无人可用的时候会给你一份笔试题,你真要是得分特别高,比那些985的还扎实,我不见得不能够以项目紧急为由申请破例。

可如果你告诉我你是北大哲学系的,那我实在不好意思拿一份编程的笔试题给到你。

专业这东西,如果要让人家模糊化就得稍微沾点边,比如生物工程面试码农,控制自动化类面试码农,应用数学系面试金融,这些都还有办法往上靠。

但如果是哲学系,社会学系,很多岗位真的是靠都靠不上去。

你不要以为一个人读了计算机最后就一定坐在电脑前coding,不一定的。

也许这个人最后就是给老板拎包去了,跟进跟出,或者做销售陪客户喝酒,又或者做了项目经理成天跟甲方扯皮。

看着很社会对吧?好像是社会学系的工作对吧?其实不然。

明明是一份很社会的工作,但人家当初的门槛,或者讲敲门砖还真就是看你学的是不是计算机。

人,是一批一批招进公司的,HR小姐姐们可没有那么大的功夫一个个了解应届生到底是会喝酒还是会来事儿。

她们都是拿着一份印好的模板去套,如果你发现这个模板上最后写的是限哪些哪些专业,那么完蛋了,别的就不会进来,一开始就不会。

虽然这些专业对口的人最后进了公司,后来从事的工作其实跟自己四年学的也没啥关系。但没这个,你还真就进不去。

第二条大腿是城市。

选城市的原因并不是很多网络上的说法,说什么你待在北上广深就能够感受到大城市的节奏。

那是胡说八道。

你待在校园里,无论待在哪个城市都是待在校园里,你又不是混夜店的,你能感受个毛的灯红酒绿。

所以你去合肥读中科大和你去上海读交大,没有所谓的城市节奏对你的影响。

那为什么我把城市列在第二位,还在学校之前呢?

原因很简单,实习啊。

很多非名校生在面试关打败名校生的不二法门就是实习。

站在公司的角度看,我管你哪儿毕业的,一开始都啥也不会。

在一群啥也不会的人面前,一个人哪怕实习过三五个月,他都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你能看出一个23岁的孩子比22岁的孩子优秀多少?看不出来吧。

但是你很容易看出来一个1岁的宝宝比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优秀很多。

起码前者会喝奶,会爬,而后者连睁眼睛都还没学会呢。

正因为应届生都是刚出生的婴儿,一张白纸,所以你但凡实习个几天就能轻易碾压同龄人。

哪里有实习机会?哪里有更多的,更好的实习机会?大城市嘛。

实习就是你的第二学历。

如果你跑去上海念了个大学,结果没去好公司实习,那你等于放弃了这条大腿,你说你大学四年里认识了很多夜店,那有什么用,你又不去夜店上班。

最后一个是学校,这个道理很简单,就跟考研选导师的思路一样。

考研的时候选导师,首要不是这个人怎么样,水平怎么样,教学态度怎么样,那些都不叫事儿。

首要是这个人的江湖地位怎么样。

他只要是个大佬,你跟他混就能得到很多资源,因为拉大旗,扯虎皮。

就像武当七侠,后面几个都不是张三丰教的,都是大师兄代劳,那又如何?出去的名头还是叫武当七侠嘛,张真人门下,理解?

你要的不是张真人亲手教你什么,他也教不了什么,你要的是那个身份,谁的门下。

这个很有用的,将来你就懂了。

所以学校的作用是一样的,如果前两个都能满足,好专业好城市,那么剩下的分数都堆给学校吧。

这样选出来的东西不见得是你将来想要的,不过没关系,随着时间你总会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等那个时候你就明白我今天的良苦用心了。

你从一个房价高的城市想要退回到房价低的城市是很容易的,卖了房子移过去就是了,但是反过来很难,因为门槛很高。

你从一个高薪的热门行业想要退回到低薪的行业是很容易的,因为雇主也会觉得占了便宜,他更乐意试试。而反过来很难,高薪行业的雇主总是会怀疑你之前赚那么少,来我们这里是否能够胜任。

同理,你从一个名校考研去一个非名校也是容易的,新学校只会欢迎你。而反过来就很难,要面临很多歧视,比如第一学历的歧视。

这就是我的建议,在你还不确定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先抢一个有利的位置,然后等,等到自己想清楚了,再拿它去做交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