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随笔:一对打工的老夫妻
常去市区威高美食广场那家旋转火锅城吃火锅,自然就混成“脸熟”了,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有对老夫妻,无论是老大哥,还是老大姐,每次看见我都是热情地打招呼,一声“老弟来了”让我心里暖和和的。
一开始,我不知道他们是夫妻俩,第一次看到老大哥,个子不高,满脸的皱纹,穿着干净整齐的工作服,戴着员工统一配发的帽子,直觉告诉我,年龄一定比我还大。
原以为他是火锅城的老板,他却乐乐呵呵地告诉我说是打工的,已接近七十岁了,又问他年龄看上去也不小的那位老大姐是谁,他告诉我说,也是打工的,他们俩是夫妻。
去的次数多,也就逐渐熟悉了,一次,我问他,你们都出来工作,家里的地咋办?孙子谁照顾?他说儿子在外地成家立业,孙子不需要我们照顾,至于说“地”都扔了,种地不挣钱,还不如出来打工,我们两个在这里干,每人一天100元,我又问,种地不是还有粮补吗!你可以租给别人种啊!他说,白给人种都没人要,况且粮补有几个钱!粮食价格上不去,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那么高,种地不如外出打工,谁都会算这个账。
因为我回老家知道,八十多岁的父母,他们两人现在每个月领老年人津贴就五百多元,我问老哥领多少,他说,他和老伴一个月才两百多元,因为年龄不一样,不一个档次,老年津贴也不一样。
还有一次,我在火锅里吃出一根女性的长头发,我悄悄用筷子夹出来,不露声色地悄悄送给他看,并小声说,以后注意点就是了,他领会了我的意思,心里一阵感激,轻轻走到我坐的火锅旁,拿走一个竹签(少收2元)算是对我的补偿,我客气了一下,就默许了。
众所周知,现在的餐饮行业,已很难看到在一线当服务员的青年人了,其主要原因是,年轻人的就业观发生了极大变化,很多年人,尤其是年轻女孩,宁可在制造业车间工作累的满头大汗,也不愿当服务员“侍候”人,这也许就是一些餐饮行业几千元薪金也招不到服务员的原因吧!
年轻人不愿从事餐饮一线的服务员,只好由中年人来充当服务员这个角色了,像这对老夫妻这么大年龄的人出来做服务员,实属罕见。
现实生活中,一提到发挥余热,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些学有专长的退休教师、医生,或工程技术人员等,其实不然,只要身体健康,就业市场有需求,年龄不是问题,普通人也可以尽心尽力去发挥“余热”。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闲着也是闲着,出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多少也是做贡献,为这对老夫妻点赞!

特邀作家简介:石志新,山东省青州市人,笔名一泓清水、白浪,军转干部,现供职于山东省威海某行政事业单位。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当代海军》《中国海洋报》《经理日报》《齐鲁晚报》《南方周末》《井岗文学》以及微信平台等发表新闻消息、言论、征文、通讯、小说、散文等700余篇。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13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