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鲢养殖一定要避免这个误区——生态失衡影响产量
去年新疆的陈总,拿了一口两百亩的小水库来做试验,养殖花鲢。前期鱼生长态势很好,鱼的肥满度,生长速度,以及水色和水质都很让人满意。
可到了后期,每亩的产量虽谈不上差,可却离我们设想的产量差上了一截,那这一问题出来哪里呢?
我们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在今年的养殖中规避误区,提高产量。
先看问题一、
我记得在六月的时候,打样检查,从体形到肥满度、生长速度都很好,但老板反馈,水面开始有一点点蓝藻。当时我建设多施芽孢原粉,通过微生物去抑制蓝藻,调节藻类结构,促进可作为花白鲢饵料的藻类快速生长,这样既不影响正常藻类生长,还可以促进鱼的生长。
但当时受到疫情运输的影响,时间稍拖了一点,未能及时的足量施用,蓝藻稍稍多了一点。
为了防止蓝藻的爆发,陈总就减少了含氮元素饵料的投入,按照以磷养氮,抑制蓝藻的思路,只是单一的补充含磷饵料,由于蓝藻有固氮的作用,收效不是很理想,水面的蓝藻相对多了起来,虽然水面有一层过剩的蓝藻,但这个时候,打样检查,鱼的肥满度仍是比较理想的。
但水色已突显藻类表层化现象,说明水体肥力在递减,由于担心蓝藻问题,所以暂停了氮营养的补充。
解决方法:由于过于担心蓝藻问题,未能保证足够的力水体肥力,这个因素应是今年要重点关注的,提前做好预防蓝藻的方案,多施芽孢原粉,把水体肥力提高,抓住氮元素这条线,没有了氮,也就没有了花鲢产量基础。
再看问题二、
新疆的昼夜温差大,夏天光照时间长,这种条件下,很容易诱发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到了七八月份,特别是一些水蚤类,个体大,游动快,相对于花鲢慢吞吞的滤食习性,不利于花鲢的进食。当大量繁殖后,由于这些大个体浮游动物的影响,会吃光水体的藻类,当然也包括蓝藻。
看似是通过食物链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实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养花鲢的水体里,没有了藻类,也就失去了产量的初级生产力,就像修房建屋,地基都不稳,那高产必然难以保持,在后期的打样中,鱼的肥满度开始下降。杀虫吧,饵料生物进一步下降,不杀吧,藻类长不起来,又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解决方法:有了去年的经验,那今年再面对这个问题时,就有了新方法。
一面可以去抑制游游动物,另一方面,还是要大量补充发酵的饲料,减少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消耗,还同时增加水体肥力,促进藻类的生长,始终抓住水体肥度这个关键因素,才能保证高产量。
总结起来,要高产,则水体肥力要高,水体肥力越高,那水体的自净能务和缓冲能力降低,爆发蓝藻、轮虫风险增大,这个又要通过微生物芽孢原粉、酵素,生物的问题还要靠微生物来解决,才能实现花鲢的高产。
温馨提示
养鱼经,养殖技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