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不是“万灵丹”,需人机分工内控风险
是否所有业务流程都要自动化?这是许多企业导入RPA时遇到的困惑。但如果从流程效益与风险角度考量,就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梳理业务流程
对企业运营者而言,计算投资回报率(ROI)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从RPA的技术角度来看,许多流程要做到自动化并不难,但如何做才合乎效益,就需要谨慎评估了。
在导入RPA时,企业首先要梳理内部的业务流程。在实际场景中,占用大量人力的工作流程,往往最需要导入RPA。
人工作业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耗时就是其最大弊病。
例如,某服装企业在进行订单处理的流程时,需要通过人工统整并逐一输入至订单系统。其中,仅是不断进行输入、复制与粘贴等简单动作,工作人员平均每人每天都要耗费5~8小时。
然而,由于快时尚的兴起,服装品牌推出新品的速度加快,却压缩了工厂的生产周期。在工厂生产效率没有提升的情况下,若无法实时获取数据资料,产品交期被压缩,企业就只能加人加班来应对,产品的不良率就可能因此增加。
所以,对服装企业来说,节省1天,甚至1小时的作业时间,就意味着可以节省许多有形无形的生产成本和浪费。这也是导入RPA所带来的隐形效益。
此外,人工作业难免会有失误和疏漏。
以巡检作业为例,过去纺织业大多仰赖人工目视,剩料多少仅凭经验大致估算。然而,时常因不能精准计算缺料时间,而无法事先备料,从而影响整个生产排程工作。
再者,人工作业可能暗含“黑箱操作”。
为了数据美观,工作人员制造假数据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旦不实数据日积月累,企业将很难掌握实际的生产情况。
而RPA的介入,可通过完善的机制,使业务流程自动化,不仅提高处理效率和准确率,有效避免人为失误,还可规避业务流程中数据被人为蓄意篡改的风险。
企业也因此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在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
人机分工内控风险
从内控风险角度来看,企业在业务流程中还需适当人机分工。哪些流程倘若交给机器人做,则可能会产生风险,这就是企业需要考量的关键。
毕竟,RPA是软件机器人。与人相比,它的判断虽然严密但缺乏灵活性。现阶段,企业使用RPA主要也是利用它在准确性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
在梳理业务流程时,企业可以从账号的风险等级、处理业务的敏感度,来评估RPA的适用性,从而加入关键风险的控制点。
例如,某个流程在导入RPA后,可将原有的10个动作拆解成13个动作,而自动化程度为80%到90%。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由人工控制,不交给RPA处理。
在管理方式上,企业也可将RPA纳入人员管理机制,使机器人也有员工编号。
例如,在存取ERP系统时,可以给RPA一个单独账号。虽然这可能要多一份授权,但总归在既有的安全管控之下,机器人的操作均可被记录。
END
好看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