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灵胎舌鉴总论

徐灵胎是晚清著名的医学家,徐氏医学著作内容丰富,其见解有独到之处,颇具实用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深得医者称道。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舌论部分。

舌诊

 舌白总论

舌乃心苗,心属火,其色赤。心居肺内,肺属金,其色白。舌故当舌地淡红,舌胎微白,而红必红润内充,白必胎微不厚,或略厚有花,然皆干湿得中,不滑不燥,斯为无病之舌,乃火藏金内之象也。

一经伤寒,白胎必滑;伤温、伤热,红光必外露矣。是以凡治伤寒,苟能尽解其所伤之邪,而不脱其胎本来之白,此善能使邪正分局,元津元气无伤焉。其温病、热病之舌,亦必使红色渐敛渐淡,白胎渐有渐生,此邪热始得外越,而元阴日渐内充也。当知红乃脏气所蕴所发,白为津液所布所结耳。夫伤寒邪犯皮毛,舌上先有白沫,继则白涎白滑,再后则白屑白砂,甚者白疱白疳。

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见寒邪入里之浅深微甚,即元气之厚薄,邪热之轻重,从此可测矣。

盖舌固心之苗,心属南方火,其色本当赤。今反见白胎滑甚者,是火不制金,乃水来克火之象,故称大病。其寒郁皮肤,毛窍不得疏通,阳气不得外发,故恶寒发热。在太阳时,头痛,身疼,项背强。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证。虽烦躁,脉如浮紧,犹当汗之。系少阳者,白胎不滑,小柴胡汤和之。胃虚,白胎滑甚者,理中汤加桂枝托之。边白中黄,大柴胡、小承气分转重下之。白胎亦有死症者,即水来克火之贼邪也。其温病热病,实由火烁金伤,元阴告匮。剧症脏气安危皆关验,舌虚实寒热之机,一一分别图论于下。

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

舌黄总论

黄胎者,里证也。伤寒初病无此邪,系少阳亦无此舌,直至阳明腑实,胃中火盛,或邪遏胃虚,土气洋溢,均能见此。有微黄不滑,有深黄胎尚滑,甚则干黄、焦黄也。种种不同,当分轻重治之。

夫微黄不滑者,火初入胃,宜清解,栀子汤主之;深黄胎尚滑者,乃邪郁胃虚,热迫于胃,而土气洋溢也,宜汗解,葛根解肌汤;千黄邪虽外解,火实内炽,宜白虎汤;焦黄土燥火炎,阴液告竭,宜急下,调胃承气汤;若湿热发黄,则目黄如金,身黄如橘,茵陈蒿汤分利之。至蓄血发黄,在上焦,犀角地黄汤;中焦,桃仁承气汤;下焦,代抵当汤。

然必大热不解,大渴饮水,或漱水不欲咽,及便秘谵语,痞结自利,方可议清、议汗、议下。若胃虚黄色外溢,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大抵舌黄证虽重剧,脉长是中气有权,为可治;如黄中见黑,脉急弦细,为水土无气,必不可治矣。

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

舌黑总论

伤寒五七日,舌见黑胎者,最为危候。邪热在表,无此。如一二日间,独见黑舌,此心肾之气,败绝于内脏之真色,外见于舌。黑独见而赤不见者,水能灭火,为必死也。若白胎上渐渐中心黑者,是伤寒邪热传里之候。红舌上渐渐有黑心者,乃湿热疫疠传变,坏症将至也。

盖舌色本赤,今反见黑者,是水来克火,水极似火,火过炭黑之理。然有纯黑,有黑晕,有芒刺不膈瓣,更有瓣底红、瓣底黑之不同。大抵尖黑犹轻,根黑最重。如全黑者,总有神丹万难救疗也。

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

舌灰色总论

灰色舌胎,有阴阳之异,寒热之辨。直中阴湿,即时舌便灰色,而无积胎。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证罢,而舌变灰色黄胎也。有在根、在尖、在中之分,亦有浑舌俱灰色者。

大抵传经热症,则有灰黑干胎,法当攻下,泄热以存其阴。若直中三阴,见灰色无苔之舌,又当温经散寒,以扶其阳。更有蓄血证,其人如狂,或瞑目谵语,亦有不狂不语,不知人事,而面黑舌灰者,当分轻重以治其血,切勿误与冷水,引领败血入心,而致不救也。

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

 舌红色总论

红色者,舌之正色也,舌属南方火,其色本当红。第红光外露,不能内藏,斯为有病之舌。夫红舌是少阴伏热蓄于心胃,乃自里而达于表也。仲景曰: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故舌本煊红,而面色亦赤。至瘟疫之候,一方之内,老幼皆相似者,舌亦正赤,而加以积胎也。如或失治,则蕴热内蒸,岂但舌赤而已,必舌疮疳腐,瘪细长短,病斯剧矣。然病有轻重,舌有微甚,且舌有根、尖、中、下、左、右种种不同,皆瘟毒蕴热之所化,以见病之浅深轻重有殊。

治法亦各不相侔,当清化者,内解其毒;宜攻下者,搜涤其邪。总使元阴元气无伤,庶不失中和之治。若论攻邪,无过达原、解毒、栀子淡豉、三黄石膏、大小承气。至于养正,又须滋阴养营,六味、七味、保元、左归、生脉无疑也。

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

舌霉酱色总论

霉酱色舌胎者,乃夹食伤寒,复夹湿热而胃气不化,薰蒸于舌,故见此象也。伤之轻者,胎色薄,虽腹中疼痛,不至下利。恶寒者,可用桂枝汤,加枳、朴、橘、半;便闭不通,加姜汁煮大黄;冷食不消,加干姜、草豆蔻。其胎色厚而腹痛甚,服药不应者,必危。

要知霉酱色舌,乃老黄兼黑色酿成,确是土邪克水,水精不获上荣火土之色,故口燥舌干,大渴不能多饮,虽应下夺,鲜有克愈者。

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

舌紫色总论

紫色舌胎者,酒后伤寒也。由大醉露卧当风,或冷饮停积不散,或已病仍饮不节,或感冒不即解散,妄用姜葱热药发汗,汗虽出而酒热留于心包,伏于经络,血气不能上荣于舌,故舌见紫色。而又有微白胎膜也,胎结舌之根尖、长短、厚薄、涎滑、干焦种种不同,当参脉证调治之。

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

舌蓝色总论

蓝色舌胎,乃肝小之色,因无胃气而发见于外也。凡病伤寒,虽经汗下,胃气必伤,精微不能上奉,而心火无气,胃土失其所依,肺金乏其生气。则小寡于畏,反假浊污之气,以上乘膈中,而胃脘之阳和顿失,故纯蓝之色见于舌上也。明是金木相并,火土气绝之候,是以必死。如舌色微蓝,或略见蓝纹者,犹可温胃强脾,调肝益肺,十中或可冀其一效。若纯蓝色见,确是肝木独旺,胃失阳和,虽无剧症,必死无疑。至葡萄瘟疫,其舌色青蓝,或紫或酱,乃是病邪所致。然非若伤寒之蓝舌,必关脏气为死候矣,宜并参核之。

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

妊娠伤寒舌总论

妊娠伤寒,邪入经络,舌胎渐生,轻则子殒,重则母伤。枝损果必坠,母伤胎必倾,母子安危,当验于舌。舌青面赤,子死母活;舌赤面青,母死子活;舌面俱青,母子皆死;舌面俱赤,子母皆活。活法昭昭,详载《女科指要》法中。

摘自《徐灵胎医学全书》

(0)

相关推荐

  • 【视频】名医徐灵胎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 ...

  • 清代名医徐灵胎35岁开始自学中医,短短几...

    清代名医徐灵胎35岁开始自学中医,短短几年成为一代名医.他独特的学习方法绝对值得借鉴. 徐大椿(1693~1771),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 ...

  •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临证医家既要熟谙辨证论治,又要掌握专方.专药(即专病专方,专病专药),二者不可偏废,才不失博采众方之训. <和剂局方>虽然 ...

  • 徐灵胎:人参切块的原因

    中医书友会第117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方药虽然能中病,若煎服法不合理,其药必无效."(编辑/盒子) 服法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毛公裕年届八旬,素有痰喘病.每 ...

  • 去宿食徐灵胎胡希恕辩证同出一辙,活用伤寒...

    去宿食徐灵胎胡希恕辩证同出一辙,活用伤寒两大医出同招一剂均安 前几天读<洄溪医案>读到徐徐灵胎治疗外感停食的故事,今天读刘渡舟老先生的<伤寒论讲稿>提及一个胡希恕老先生的案例, ...

  • 时空穿越——黄煌教授与张仲景、徐灵胎的对话

    "我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梦回东汉,时光穿越跟着张仲景抄方,看看张仲景当时什么时候要用大柴胡汤,什么时候要用桂枝汤."中医学者黄煌教授如是说. "我曾经写过一 ...

  • 徐灵胎《病家论》925字

    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医家而误,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有不问医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其误一也:有以耳为目,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不考其实,其误二也:有平日相熟之人,务取其 ...

  • 徐灵胎医学全书[徐灵胎医学全书]

    本书详尽介绍了徐氏的生平经历,以及其学术建树和着作考证等,对于后世研究徐灵胎的学术思想有很大启发.书末还附有"论文题录",全面摘录了1950-1997年间公开发表的现代学者对徐氏学 ...

  • 『古代医生』古代的医生之四--徐灵胎(4)

    乾隆二十六年正月. 京城.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徐灵胎两次进京,都赶上了京城下雪. 紫禁城在雪色中宁静而又威严. 这是徐灵胎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到皇宫的面貌. 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挑战. 那么,为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