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有没有缺陷?梁启超一语道破,至今仍未根本改变

鸦片战争之后,对于西方文明,中国人经历抵触、彷徨、接受,到了清末民初之际,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普遍抱有好感,部分学者乃至全盘接受,连法国学者提出的荒诞的“中国人种西来说”都能出现在袁世凯政府的国歌上。如果说鸦片战争之后数十年,西方硬实力让中国不得不服的话,那么清末民初西方软实力开始让中国知识分子们赞叹不已。

民国初期,很多中国文人对西方文明抱有好感,于是提出了很多荒唐的救国观点,从清朝晚期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转变为“全盘西化”或“全盘照搬”,乃至要求“废除汉字,使用拉丁文字”等,认为唯有如此方能救国。但一战之后,梁启超(见下图)游历欧洲,发现了西方文明存在严重的缺陷,并用三个字指出了西方文明的本性,认为中国根本不能“全盘西化”。

梁启超游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一爆发,梁启超就指出此战对他有“至剧之刺激”,将会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欧洲战争中或战争后,吾国必将有大变”,也将会让欧洲各国“皆将大异乎其前”,战后欧洲会将目标瞄向中国,所以应该要实地考察欧洲,不能怀有隔岸观火的侥幸心理。

1918年,梁启超给女儿的信件中说:“吾度此闲适之岁月,恰仅一年,欧战既终,逼使我不复能自逸,今当西游。”当年年底,梁启超在上海乘坐日本邮轮考察欧洲,先后参与巴黎和会,考察欧洲工厂、学校、古战场,观察一战带来的物质凋敝与对人的精神之冲击,1920年返回中国。

在欧期间,梁启超一直关注巴黎和会,当时英法美操纵和会,牺牲中国利益满足日本,同意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引起了他的愤慨,向国际舆论界表达了强烈抗议。之后,梁启超鼓动国内各界,希望能够坚定北洋政府收回山东主权的立场。山东主权交涉失败后,梁启超呼吁签订对德合约。最终,北洋政府拒绝签署对德条约,但在英法的干涉之下,山东问题不了了之,日本实际继承了德国特权,1922年中日在美国另外签署协议。

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 的国际会议。但对梁启超而言,除了反思中国的文化与人性的弱点之外,还进一步看清了西方文明的本质。(下图,梁启超在巴黎,前排左三)

欧游心影录

一战之前,欧洲是中国追赶的目标,也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他们创造的政治制度、管理制度、军事制度、科学文明等令人着迷,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一片肃杀凄凉,无数繁华的城市沦为废墟,百姓生存愈发艰难........欧洲的现状让梁启超感慨不已,游欧期间的日记这么写道:

《欧游心影录》:“试思数年以前,谁敢说十九世纪初期轰轰烈烈的神圣三角同盟俄、普、奥三尊大佛,竟会在十几个月内,同时哗喇声,倒到贴地。谁敢说瑞士、荷兰等处乡下地方,同时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君主,在那里做亡命客,吃尽当光,形影相吊。谁敢说九十年前从荷兰分出来的比利时,四十年前从土耳其分出来的塞尔维亚,竟成了两个泱泱大国,在欧洲国际上占一重要地位,谁敢说那老英、老法、老德这些阔老倌,也一个个像我们一般叫起穷来,靠着重利借债过日子。谁又敢说那如火如荼的欧洲各国,他那很舒服过活的人民,竟会有一日要煤没煤,要米没米,家家户户开门七件事都要皱起眉头来。以上所说,不过就我偶然想到几件荤荤大端随手拈出,然而已经件件都足惊心动魄!”

梁启超一连用好多个“谁敢说”,可见他的震撼与震惊,欧洲的残酷现实颠覆了他的传统认知。遥想不久之前,中国文人们还幻想欧洲是另一个天堂,但这个曾经自称世界文明中心的地方如今大地满目疮痍,处处破烂不堪,不仅向全世界输送战争,还毫不留情地用在彼此身上,亲眼见到这些惨绝人寰的悲剧之后,梁启超感慨万千,开始思考西方文明的本质。1920年,梁启超回国,将游历日记与感悟编成一本书,就是《欧游心影录》。

“抢面包”之说

《欧游心影录》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战争的前因后果,指出西方文化的进化论、功利主义和强权意志学说,导致欧洲陷入崇拜权力并形成军国主义思潮,同时指出欧洲迷信科学万能从而动摇了宗教和道德的基础。更为简单一点地说,梁启超认为西方文明独一无二的目的就是在“抢面包”:

千千万万人前脚接后脚地来这世界走一趟住几十年,干什么呢?独一无二的目的就是抢面包吃。……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唯得没有得到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当时,西方迷信进化论、功利主义、强权意志、科学万能,最终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抢面包”这三个字。而为了“抢面包”,西方文明会不惜一切,乃至动用武力互相厮杀。英国政治家曾经说过,“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实际是“抢面包”的另一种表达,如今很多国人将之奉为圭臬。

然而,曾经自诩代表人类先进文明的西方社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暴露了文明的缺陷,一味地鼓吹迷信进化论、功利主义、科学万能等,本质上与粗暴野蛮、道德败坏的“抢面包”没什么区别,所以梁启超认为西方文明“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也就是说,在梁启超眼里,西方文明缺少仁义道德约束,已经误入歧途,极度自私自利,一战是其文明缺陷的惨烈结果,因此中国不能“全盘西化”,否则就会出现欧洲当前的结局。

清末民初,随着中国一次又一次战败,孔孟思想、伦理道德、善恶判定等被认为是落后的糟粕思想,但一战中欧洲惨绝人寰的悲剧,让严复、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们如梦初醒,意识到西方先进文明并非万能,于是开始重新思考西方文明,重新思考孔孟思想的价值,希望用孔孟之道来调和西方文明的不足之处。因此,早年的梁启超是“政治的梁启超”,晚年的梁启超是“文化的梁启超”,原因在于他发现西方文明的这一缺陷,希望在学习西方的大潮中,用中国文化来弥补这一缺陷。

梁启超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事实证明非常正确,即便是百年之后的今天,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战之后,西方世界主导下建立了国联(国际联盟),希望通过沟通来避免一战惨剧再度发生,但很明显,西方文明不改本性,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爆发。二战之后,西方世界又主导建立了联合国,但这一组织经过八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以及西方国家众多为利侵略他国的事实,已经足以让人看清西方文明还是利己杀人、寡廉鲜耻的“抢面包”本性。

近些年来,一些国外包括西方的学者指出,人类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社会模式才能领到未来。读到这样的报道,首先别觉得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的恭维,当你读懂了西方文明的本性,就明白这是一个客观评价。简而言之,古代中国,过分强调道德精神追求,如今中国追求物质与精神同步前进、和谐发展;相反,西方文明一味“抢面包”,忽视精神追求.......所以,中国与西方,谁能代表未来,可谓一目了然。

参考资料:《欧游心影录》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