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藏心,做事要留心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吃货新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做事要会留心。留有变通的心,灵活地应对世事;留有求知的心,学海无涯、舟行不止。
文/民生周刊
正所谓,君子欲修身,必先修心。
修心一道,绝非易事,其中奥妙,尽在这一藏一留之间。
藏起骄傲之心
方孝孺曾说过:“虚己者,进德之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却会让人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
在《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屈瑕的将军,因曾经打了胜仗而沾沾自喜。
这次,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威风凛凛。
送行的大夫伯比返回的时候,对给他驾车的人说:“我估计屈瑕这次出征可能要吃败仗,你看他走路的时候脚抬得那么高,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伯比越想越不妥,就去求见楚王,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待到楚王同意下令增派部队前去支援之时,已经晚了。
屈瑕到了前线,不可一世,武断专横到了极点,结果遭到了罗军与卢濡的军队的两面夹攻,楚军死伤惨重。
为器者,物满则覆;为人者,过于骄傲,便会十事九空。
骄傲的人,往往眼高于顶,往往拒人于千里之外,往往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遭人厌弃。
如果是身居高位的人目中无人,必定会因其地位而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
藏起猜忌之心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对掌权者的诫言,也是对平凡人的警示。
谈起猜忌误人,不得不提孙权。
孙权早年获得过四方美誉,曹操曾由衷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周瑜也夸赞他:“神武雄才”。
但晚年的孙权却不复早年的贤明,脾性日益暴躁,疑心颇重,猜忌群臣。
对待武官将领,若他们出城打仗,便会拘下他们家人作为人质;对待文官朝臣,也会暗自派人监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陆逊曾受到孙权重用,智谋过人又忠诚刚直,为江东立下过汗马功劳。唐代史学家许嵩曾这样评价陆逊:“性忠耿,出言无私,立朝肃如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社稷之臣”的贤能之人,却在孙权晚年屡遭猜忌。最终,陆逊在孙权多次的训斥和责备中,含恨而终。
陆逊对孙权一片冰心,满腔赤诚;为东吴鞠躬尽瘁,辛劳一生。
孙权此举,不仅失去了一位贤士,更寒了一众臣子的心,他也因此受到了后人的指责,背上了“性多猜忌、果于杀戮”的恶名。
对人的猜忌就像一根毒刺,疑心一起,这根刺便会扎进人心,伤疤过了再久也难以愈合。
更可怕的是,毒刺不仅毒人、也害己,猜忌的心将他人隔绝在外,也将自己置于孤岛。
所以,藏起猜忌的心,以真诚之心代之,方能众望所归。
留有变通之心
太史公在《史记》中运用了一个典故,名为“胶柱鼓瑟”。
有个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
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沮丧之余,他开始四处埋怨赵国人:“他教的可太糟糕了,我毫无长进,还是不会弹奏。”
后来,有人从赵国来,了解到是怎么回事,只觉哭笑不得,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众人得知后嘲笑他驽钝不知变通。
学会变通,就是学会用更加通透的眼光看待万物,更加灵活的方式处理万事。
留有变通之心,唯有达权通变,方能应对自如。
留有求知之心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臣贾逵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儒,和他求知若渴的精神息息相关。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每次听到邻家读书,便会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从早到晚,小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也不吵闹。等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
贾逵逐渐长大,他对知识的渴望愈加热烈。为了更好地习字,他剥下院中桑树的皮,当纸来写字。有时还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才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
我们应该时刻走在求知的路上,因为这必定是一条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向上的路。
留有求知之心,唯有好学不倦,方能竿头日上。
心正则行正,心善则行善,心有瑾瑜,则行如君子。立于人世,做人做事当以修心为本。
唯有掌握好这一藏一留之心,才能洞察世事、无往不利。
主播:宋红钰
资深媒体人,中管院中华文明学研究院院长
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院国学博士
著有《中华文明五字经》《文明简史》等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有书(ID:youshucc)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喜马拉雅FM”-“全民夜读”栏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