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39-44章讲义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罄,八音之一。一种是敲击乐器。多以编罄奏乐。
这是编钟之声
有心哉!这是荷蒉者听出了孔子的心事。乐为心声,这个荷蒉者也是高人啊。
鄙哉!这个人太鄙陋了吧!对孔子批判了。下面说不就是世人不知你,君王不用你吗?那你做好自己就行了啊(潜台词就是和我一样啊做个隐者)。你要学会变通啊,水深就踩着石头过河,水浅就撩起衣服过河啊。
果哉!这个人太果决了。我觉得孔子感叹这个人心太冷了,把事情看得太清楚,缺少了仁心仁性,一味地保存自身了。仁者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是要注意“行危言孙”,这是孔子的上达之路,不避之道,直道,作为士者不能“士而怀居”。
未之难矣,就不和他辩难了。这就是孔子的,为己之学,人不知而不愠之德行。孔子深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
所以孔子这样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却依然能“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他的内心的就是要做,“疾固也”,那么多人顽固不化所以不能不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世道变乱,所以不能不为,天下不平,不能不为。这是作为一个士人的内在本分。
本章是隐者评价孔子,上一章是孔子评价隐者。
宪问篇,很多时候都在让这里的人做出一些选择,可以说是在进退之际,有些人坚定地上进而为君子,如孔子(14.2谈士,14.3邦无道危行言孙,14.4言德与仁,14.5赞君子,14.6谈仁,14.10谈贫而无怨,14.12谈成人,14.21讨陈恒,14.23谈君子上达,14.24谈为己之学,14.28的夫子自道,14.30的患其不能,14.31的敦厚明智,14.32的疾固,14.35的下学上达不怨天不尤人,14.36的天命之行,14..38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如原宪(14.1原宪问耻问仁),如南宫适(14.5的禹稷躬稼之言),如蘧伯玉(14.25中欲寡其过而未能);有些人坚定地隐而为智者,如14.32章的微生亩,如14.38章的晨门,如14.39章的荷蒉者,如14.37章一再而避的贤者;如有些人退而为小人,如14.36章的公伯寮,如14.43章的原壤;有些人进而为小人,如14.44章的阙党童子。还有些人努力维持一国之局势,如14.8章郑国四贤-裨谌、世叔、子羽、子产,14.19章卫国的三大贤大夫-仲叔圉、祝鮀、王孙贾;还有些人趁乱谋私,如14.14臧武仲以防求为后,14.21的陈成子趁乱弑君。
那么这些选择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支撑?君子上达,小人下达(14.23),这样的对生的两类。还有就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14.1的原宪问耻、14.3的邦无道危行言孙),这样对生的两类。有利则进,无利则退(14.21的陈成子弑简公,14.24的今之学者为人)是一类。如此等等。
那么孔子必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自己怎么行?有没有同道者?(这就涉及到怎么观人,识人。怎么识别那些古往今来的君子贤人,小人?从14.4到14.28都在评价、鉴别、观察古往今来的各样的人)如何树立正确的成人观?所以有专门讨论如何成人。有君子之修德好礼(14.40、14.41)。有借子路之口诀出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三步进路(14.42)。
以上就是宪问篇的整体结构。借由宪问这个孔门里的带有道家倾向的人物起兴,探究了乱世人如何做选择的问题。如何为政的问题。如何做人的问题。是进还是隐的问题。宪问篇,真可谓精彩至极!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谈丧礼,国君去世,嗣君守孝三年,古代的常制。子张在《尚书》里看到这样一个案例,觉得不理解。为什么不理解,现在的国君早都不这样做了。
这里是孔门的弟子平时学些什么,思考什么。诗书礼乐,这是四门必修课。礼是践行的,为父母守丧三年之礼是有些出处的。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礼之大用。君王守礼,百姓就容易管理。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以礼乐治国,也就是以德治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促成民众的自觉,区域的自治,这是孔子提倡的礼乐之道,导向的也是无为(君王不悖礼乐)而治(民自治)。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君子修己之道。君子的上出进路。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相应,重点在以修身(修己)为本。
14.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孔子的老朋友。
夷俟,夷坐(两腿张开)等待孔子。非礼的行为。
孔子教训发小(已经成老油条了),说得很重。你小的时候傲慢无礼,长大后又无可称述,到老了还赖活着不死,真实害人精啊!
孔子对老朋友,可以这样交心之言,无拘之言。其实这也隐约看出孔子对隐者的态度,你们仅仅为自己一个人活着,那就罢了,若是对天下一点东西诸如著述也不留下,你对天下有什么用呢?
孔子即便从政不成,他就著述、办教育,这就是孔子的上出之路,天无绝人之路。
14.44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孔子善于观人。这是一个急于求成的孩子啊。你看他坐在大人的席位上,和他的长辈们并肩而行,恐怕不是一个求上进的人。你看,孔子看人,观看人的言行举止,这个人不谦虚,不知礼,急于展示自己。这是为人之学?,不是为己之学啊!
阙党,看似是一个地名。这个阙字,有意思的嘞。不“阙”出内在的空间,如何能学呢?整个社会,礼的“阙”,仁德的“阙”,谁来填这个“阙”呢?是这样有位无德的贵族童子吗?
从先进篇,讨论先进礼乐,后进礼乐。先进礼乐而后可从政,这是孔子的教育初衷。颜渊篇谈,子路篇,宪问篇,都是针对先进而言,这是未来的希望。
阙党童子代表的是后进礼乐之人,他们自身也会学习,但是呢,大多是不求甚解上进,因为有天生而得的位,这些人长大后,能担当重任吗?
下面的代表诸侯的卫灵公篇,代表士大夫的季氏篇,代表陪臣的阳货篇,可以说是长大了的诸多童子,他们会做些什么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