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48 2024-07-30 23:37:20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一句话,给出了我们两条路,为学之路和为道之路。为学在前,为道在后,有益才有损。一边益,一边损,这里的奥妙在什么地方呢?这就像用兵之奇正,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上达之路,是损益相生。为道日损,就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损掉那些过的,损掉那些不及的,这就是不断地在变化,调整,不固化,总是活泼泼的,充满了生命力,这就是为道日损。为学,是我们朝向更高的目标,不断地去突破,打破现状。为学,是吃进去,为道是消化掉,成为滋养生命的智慧。所以,为学就如同,吃啊吃。为道,就是消化掉,那些不能消化吸收的通过二便排掉。这样,这个循环就建立起来了。身体健康,表现一种平常的状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消化吸收,排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乃至于无所觉的事。不用任何的药物来辅助消化吸收与排便,这样的人就健康啊。一个完全不用考虑这些健康问题的人,身体未出现不好的状况,这就是健康。这就是无为之意义。身体没毛病,不用一个人吃这药,喝那药,搞这理疗,搞那养生什么的。这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有这样的一个好身体,就可以全身心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这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他的整个国家治理,内政外交,都顺畅无阻,处理得井井有条,就不用东一条政令,西一条政令,今天这个改革,明天那个改革的。这是道家治理天下的一个理想状态。上次坐车,司机在一个复杂的路口等待,嘴里不断地骂着脏话,仔细一听,在骂交通警察呢,他说“这交警,瞎指挥,你一直指挥,搞得交通更乱了,你走开,大家都知道如何避让行车。”大概这就是一种有为和无为的区别。这里的无为而无不为,其实包含了一个哲理就是:“天下之人,不能看低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判断,要相信他人,不要什么事都自以为是。”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事,就是不强求。你让老百姓过得舒坦,过得好,那老百姓肯定拥护你。如果你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一年到头不是这事,就是那事,搞得不得安生,这老百姓怎么能拥护你呢?你看,这是人之常情。无事,也指没有战事。这一句有天下和平之愿在。对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一句,这里从博与专,工夫和智慧修养,渐悟与顿悟,阴与阳,生与灭,白天与黑夜等不同方向深入思考与琢磨。 赞 (0) 相关推荐 在“国士”袁隆平身上 我看到了中国文化最厉害的一面 5月24日上午10时,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民众连夜赶来送别袁老.送别仪式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民众排成了望不到边的长队,现场的这些画面让人再度泪目.与此同时 ... 第19讲 第17~18章 最好的管理是“相忘于江湖”【我读老子】 第17~18章 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9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没有"无怨"的人? 孔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8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关于&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6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5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生产者,其生产出的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4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上一章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quo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3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