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这个词的全部意义

本章的主题是责任,在读之前,我先谈一谈我对责任的理解。说到责任,先谈谈角色。于我们而言,既是一个社会人,也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立于天地间的人。在这个社会,我是一个儿子,哥哥,父亲,丈夫,学生,创业者,茶人,自媒体人,作者……我有很多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赋予我一些责任;作为一个自然人,我是动物类里的一员;作为立于天地间的人,那种使命感同样赋予我一种责任,这些责任似乎给人一种紧迫感,进而带来一些焦虑?但是角色是否就只是一种概念?而我们的心在同一时刻只能关注一个事情,那我们在那个时刻,就只有一种关系,也永恒地只有一个关系,也只有在那个当下,有一个正确的行为,当下就承当了所有。责任是什么?就是清晰的、毫无扭曲的觉察。

给学校的信,1978年11月15日 - 责任

一个人就是整个人类

我们需要理解责任这个词的全部意义。它的本意是反应,不是部分地而是全面地反应。这个词还意味着回过来:对你的背景的反应,回头看你的局限性。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责任,是发自人的局限性的行动。一个人的文化和他所处的社会自然会局限他的心灵,无论这个文化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他基于这个背景作出反应,而这个反应限制了我们的责任。如果一个人出生在印度、欧洲、美国或无论什么地方,他都会根据宗教的迷信——所有宗教都是某种迷信的结构,或民族主义,或科学理论进行反应。这些限制了他的反应,它们总是受制约的、有限的,因此总会出现矛盾、冲突和困惑。这是必然的,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分割。任何形式的分割都必定会带来冲突和暴力,并最终带来战争。

  • 一般人理解的责任,是局限性的行动

  • 一个人的成长,自然地带来了这种局限性

  • 因为这种局限性,带来了冲突

如果你了解责任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以及现在世界上正发生着什么,你就会看到,责任已经变成了不负责任。通过理解什么是不负责任,我们将会开始领会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对于整体的,正如这个词所隐含的,它不是对自己的,不是对自己家庭的,不是对某种观念或信仰的,而是对整个人类的。

  • 这里提到整体,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地方

  • 责任是对整个人类的,如果是对自己的责任,就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如果是对某一类人的责任,就是对其他类人的不负责任。有可能你会说,我在某方面负责任,在某方面不负责任,那请问,这还是责任吗?

我们的各种文化都在强调分别,并称之为个人主义,这导致每个人都在做他想做的事,或致力于自己特殊的微小才能,无论这个才能对社会多么有益或实用。我的意思不是指极权主义者想让你相信的想法,即只有国家和代表国家的政府才是重要的,而不是人。国家是一个概念,而人,虽然生活在国家里面,却不是一个概念。恐惧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概念。

  • 分清事实和概念

从心理上说,一个人就是整个人类。他不只是代表人类,他就是人类这个物种的全部。本质上,他就是人类的整个心智。各种文化在这个事实上强加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个幻觉。人类已经在这个幻觉中束缚了许多个世纪,这幻觉已经变成了现实。如果仔细观察自己的整个心理结构,你就会发现,正如你会痛苦,整个人类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痛苦。如果你是孤独的,整个人类都知道这种孤独。痛苦、嫉妒、羡慕和恐惧也都被所有人熟知。因此从心理上说,内在地说,你和别人是一样的。在生理上、生物学意义上或许存在差异——高或矮,等等——但是从根本上说,你就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 人类有着同样的认知能力

  • 在心理层面,人没什么不同

因此在心理上,你就是这个世界。你对整个人类负有责任,而不是作为个体对自己负有责任,那是一个心理上的幻觉。作为整个人类物种的代表,你的反应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于是责任具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含义。你必须学习这种责任的艺术。如果你完全理解了“心理上,个人就是世界”这个事实的含意,那么责任就会变成无法遏制的爱。然后你就会关爱儿童,不只在他们年幼时,还要让他们终生都能理解责任的意义。这门艺术包括行为、思考方式以及正确行动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些学校里,对地球、对自然以及对彼此的责任是教育的一部分,不是只强调学业,尽管它们也是必要的。

  • 在心理层面,自我是幻觉

  • 马洛斯的需求理论,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在心理层面,自我是幻觉,那么到底是什么在实现?从这个层面来讲,五个需求层次,如果没有认识到自我的虚幻性,那么需求是有次第的,如果认识到自我的虚幻性,就没有心理层面的需求,也就没有所谓的次第

  • 在身体层面,身体需要延续,身体需要承载一个人的所有存在,是有需求的,有安全的需求,有健康的需求,这些是不可以忽略的,忽略了这些,也把这些需求看成幻觉,那就是一种迷信。

然后我们可以问,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以及更广泛的问题,什么是学习?教育者的职责是什么?是只教代数和物理,还是在学生以及他自己的内心唤醒那份巨大的责任感?这两者能够并存吗,我是说,对职业有帮助的学业课程和对整个人类和生命负责?还是说它们是分离的?如果是分离的,那么这个学生的生活中就会有矛盾,他会成为一个虚伪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他的生活划分为两个明确的部分。人就生活在这种分割中。他在家里是一套,在工厂或办公室则呈现一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这两者有可能和谐并存吗?

  • 回到教与学,合格的教师必然知道责任的完整含义

  • 教师传递给孩子的,便是孩子对真正的责任认知,这和对学业课程的学习是并行不悖的。

当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你需要去研究它的含义,而不仅仅是回答可能或不可能。因此,你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从自己受限的背景去对待它——所有的制约都是受限的——那么你对它的理解将会是不完整的。你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对待它,于是你发现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你全新地对待它时,你就会看到这两者就象两股溪流汇入一条巨大的河流,那就是你的生活,你负有全部责任的每日生活。

  • 负责任的生活便是全然的生活

  • 跳出受限的背景,是学习的核心,也是教师教导的核心

意识到教师是最伟大的职业,你会向学生传达这一切吗?这些不只是文字,而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重要事实。如果你没有感受到这个事实,那你真的应该换一个职业,否则你将活在人类为自己制造的幻想中。

  • 看得清与看不清,迷与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不可能共存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便是这个意思。儒家的仁,是推己及人,也是果子的内核,这个仁也是全体人类共用的一个仁,没有孔子的仁,孟子的仁,张三的仁,李四的仁,只有同一个仁。真正明白了这个仁,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孔子的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播,早已断裂。变成儒家或者是儒教的教育,变成了死板的礼教,而非仁教。

  • 乔达摩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全体同一个觉字。佛陀的教育同样没有做好,变成了佛教的教育,在戒行中净化,在追求觉的路上。佛陀为了方便,留下的方便也成了最大的羁绊。

所以我们再问一次:什么是你要教给学生的和学生要学习的?你是不是在创造那个能够让真正的学习发生的特殊氛围?如果你理解了责任的巨大和它的美,那么你就会对学生完全地负责——他穿什么,他吃什么,他谈话的方式等等。

  • 越清晰越全面

  • 越清晰约轻松

  • 心就像一面镜子,所有的关系就在这面镜子上好不扭曲地呈现它的本来面貌,如此便是清晰

由这个问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学习?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甚至没有问过这个问题,或者我们问过,但我们的回答来自传统,即累积的知识,我们将这些知识熟练或不熟练地运用于谋生。这就是人们通常被教导的东西,这就是所有通常的学校、学院、大学等等存在的目的。知识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我们最大的局限之一,所以头脑从未摆脱已知。它总是在已知上添加,因此陷入了已知的束缚,从来没能自由地去发现一种完全不基于已知的生活方式。已知导致一种宽阔或狭隘的定势,一个人停留在这个定势中并认为这是安全的;而安全恰恰是被有限的已知破坏的。这就是人类一直延续至今的生活方式。

  • 冲破安全区,舒适区便是对已知的摆脱

  • 而这种冲破必然是带着清晰觉察的,而非鲁莽的,迷糊的。

  • 学佛者成不了佛,成了佛教徒,成了佛教学者,便是这个原因,就是对佛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而非智慧上的清晰洞见,就是学偏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会把生活变成一种惯性模式,一种狭隘的常规?什么是学习?我们需要非常清楚地了解知识的模式。我们获得技术上或心理上的知识,然后按照那个知识去行动;或者先去行动,再从行动中获得知识。二者都是获取知识。知识永远属于过去。有没有这样一种行动方式,它不再携带人类知识的重负?有,但它不是我们已经熟悉的那种学习,它是纯然的观察。它不是那种不断累积、随即变成记忆的观察,而是一刻接一刻的观察。观察者是知识的本质,他把自己通过经验与各种感官反应所获得的东西强加在他观察到的事物上。观察者总是在操纵他所观察到的,而他的观察所得总是被转化为知识。所以他总是陷在制造习惯的古老传统中。

  • 观察,而没有积累知识,纯粹的观察

  • 看一片树叶飘落,不必知晓这是何种树叶,不必知晓这些树叶是哪些颜色组成,也不必翻出美好的词句来形容那自由飘落的美好,就纯然地观察,感受那直冲心灵的美,感受那份自由和轻灵。也无需把这份美好的感受存留下来,这便是诗意,永远新鲜的诗意。

因此,学习是纯然的观察,不仅是对外界,也包括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没有观察者的观察。

  • 这句话是切入到克氏教诲的核心,没有观察者的观察,这就是觉察,泯然了内与外,自和他,这种觉察,最终带来的,便是对实相的深刻的洞察。


过往读书笔记

完整的教育:培育完整的人

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

善不会在恐惧的土壤中绽放

积累知识不能通向智慧

写在后面:克氏的教诲,我认为适合每一个人,看似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其实就是从自心出发的,回到一种,无畏的,清晰的,活泼的,善的生活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