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散文推荐」杜凤娥|上好校本课程,传承红色基因
作者简介
杜凤娥,山西沁县人,中小学高级教师,在山西省沁县南里乡中心学校任教。酷爱文学,喜欢写作。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素养的培养》,荣获山西省教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散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沁县教育科技局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上好校本课程,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校本课程是学校红色教学的具体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基础。通过教学红色校本课程,让学生深深感动于红色故事中的革命先烈。引导学生了解革命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感悟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报国之志。去年夏天,我们学校开设了“红色家乡”校本课程教学。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革命前辈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亲身感受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我决定把课堂搬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来一次实地参观学习。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由南里中心校乔校长和李校长带队,我们师生一行乘车来到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南里乡的东林村(后沟),这里是《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的所在地,正是何云等烈士艰苦创业、顽强战斗的地方,这里曾经是:铅笔与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的地方。这里沉淀着红色新闻人的革命精神和珍贵的精神遗产,是沁县人民的光荣,更是南里乡东林人民的骄傲!
到达目的地,我带领学生走进了三面树林环抱的一个四合宅院,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墙壁,简陋的编辑部办公室和印刷车间,无不透露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先辈们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我们邀请了东林村的党支部书记栗俊芳和村里89岁的老党员、革命老前辈郭秀英老奶奶,我们边参观边听他们讲述《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建历程,和当时的新闻工作者艰苦的工作环境以及他们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从老奶奶的讲述中得知:70多年前,《新华日报》(华北版)全体编创人员躲过敌人的围追堵截来到东林村后沟安营扎寨,他们听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环境极其艰苦、设备异常陈旧的条件下,每期报纸要印刷上万份,还要印刷书刊。报社交通员要翻山越岭,日夜兼程,接力运送,工作非常艰苦。交通科有不少被称为“飞毛腿”和“铁肩膀”的交通员,他们经常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把报纸如期送达目的地。报社同志用自己的智慧、心血、汗水以至生命哺育着《华北版》,为争取民族解放,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走进《新华日报》华北分馆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的办公室,狭小的屋子,简陋的陈设,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办公条件是何等的艰苦!栗书记告诉我们,在这艰苦的环境中,何云总编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积极投身革命为新闻事业舍身忘死,在一次突围中,他带领报社的同志英勇阻击,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何云在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开拓中所作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作为新闻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屹立于后人心中。
我们又走进当时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陈克寒的办公室,同样是那么狭小、简陋。栗书记说:“据《新华日报》书里记载,陈克寒是一个才思敏锐、勤奋好学,对工作非常负责的人,华北版创
刊以来,他积极协助何云同志工作,是一个得力干将。写了许多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新闻通讯,为华北版的创作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何云同志逝世后,他接任社长兼总编辑职务,胜利地完成了《华北版》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参观学习在栗书记和郭奶奶的娓娓讲述中结束,这次参观学习,我们师生都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报社前辈们时代责任心和革命事业心是何等的感人!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战火纷飞的年代,又如重回到民族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时代。全体师生对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产生了无限的敬仰。
历史脚步稳健向前,精神传承永恒不朽!每一位革命烈士承载着一个红色印记;每一处革命旧址凝固成一座红色地标;每一个革命足迹升华为一个红色音符!我们相信用生动的故事传递真实的情感,用感人的细节引发情感的共鸣,必将激励下一代在今后的成长路上不断追寻红色精神,永远传承红色基因,让老一辈的革命传统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杨志强
作家新干线公众号
设立“年度文学奖”、“季度人气奖”公告
2、本平台决定于2020年4月1日起,设立“季度人气奖”,评选规则如下:
一、2020年4月1日起,凡在本平台发布的原创首发作品,均可参与“人气奖”评选。拒绝非原创首发作品。
二、凡本平台发布作品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留言量达到50条的作品,均可进入“人气榜”名单。
三、每月公布一次“月度人气榜”名单,统计截止及公布日期,为下月15日。“季度人气榜”统计截止及公布日期,为下季度首月15日。
四、每季度末“人气榜”排名第一,且阅读量达到3000以上,留言量达到100条的作品,获得本“季度人气奖”。
五、“季度人气奖”奖金300元,每季度颁发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