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3点教育心得

西南大学第三实验学校(667)

电影《你好,李焕英》的诞生,是源于贾玲对妈妈的思念。

“要是能少让妈妈操点心该多好呀!”“要是能让妈妈看到自己的优秀该多好呀!”“要是妈妈当初生的不是我那该多好呀!”……妈妈离开后,这种后悔、自责和痛苦的情绪,一直围绕着贾玲。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贾玲甚至说过“没有妈妈以后,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的快乐”。仿佛妈妈走的同时,也把她所有的快乐都带走了。因为她越成功,心里就会越痛苦,痛苦于她的成功没有办法和妈妈一起分享。

有人说:

“如果现实生活,能像电影一样重新来过,该有多好。

那些逝去的亲人,那些曾经的遗憾,那些来不及的陪伴,就都能换一种方式去弥补......”

可生活就是这样,它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有的只是无尽的遗憾和来不及的悔恨。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有人说:“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再没有任何人,能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长大后才懂得,没有什么比爱父母更重要,也没有什么能比陪伴更贴心。

电影内外,这个故事都充满了感动。

感动之余,影片中透露的这些教育真相,值得爸妈们认真思索。

1.情绪积极稳定的爸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电影里,贾玲饰演的贾晓玲,是个“干啥啥不行,干饭第一名”的淘气孩子。

因为成绩不好,母亲李焕英总是被老师叫到学校挨批。

为了给母亲长回脸,只考上大专的贾晓玲伪造了一封本科的录取通知书,妈妈高兴得大摆筵席庆祝。

没想到在席上,事情意外暴露。不但没挣上面子,反而丢了大丑。

回家路上,贾晓玲害怕母亲生气,带着忐忑喊道:“我以后肯定有出息!”

这句话,她自己说得有些轻飘,没什么底气。

没想到母亲却回头坚定地说:“那肯定的!”

眼睛里已经不见半点责备和生气,全是笑意。

电影里的母亲李焕英,不沉溺于伤感,总是将笑声带给身边的人。

有她在的家,充满了轻松温馨,所以贾晓玲回家后喊“妈”没人应答时,敢扯着嗓子直呼其名:“李焕英!”母亲这时候探出头来笑骂道:“叫谁呢!小王八蛋!”

电影看到后面你也许会发现,贾晓玲面对困难的乐观、在台上的自信幽默,都得益于李焕英的性格。

或许,活出母亲教会她的欢乐幽默,就是贾玲纪念母亲的方式。

孩子会从父母这里学到情绪处理的方法,建立稳定的心理——而这些影响,会在未来一生中显现。

父母们总是希望尽己所能,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找更好的工作。

但真正关键的,也许不是父母做了什么,而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情绪稳定积极,笑对人生困难的父母,就是孩子人生路上最好的榜样。

2.让孩子健康快乐,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教育

电影中有很多台词,戳中了观众的泪腺。

比如,当贾晓玲对年轻的李焕英说:未来你的女儿,会考上国外的大学,当导演,月入八万。

李焕英却看着她说:“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健康快乐4个字,如此简单纯朴,却是对子女最真挚的祝愿。

有人或许会质疑:这也太平凡,太不思进取了。

但是,我们希望孩子勤奋、优秀、不凡,最后不也是希望他健康快乐地过完这一生么?

而且,这4个字,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青少年轻生的极端事件,也在提醒我们:期待孩子成功卓越没有错,但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教育。

3.包容孩子,让孩子感到“我能行”

当贾晓玲小时候拉裤子的时候,李焕英会笑着安慰她说:“你怎么总拉裤裤呢,那是因为咱年纪小,那咱年纪小,怎么还能跟哥哥姐姐们一个班呢?那是因为我女儿最聪明了。”

李焕英在面对孩子犯错,被老师屡次叫去学校的时候,并没有愤怒。而是冷静下来宽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能行”。

所有的孩子都会犯错,而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错误,表现出来的愤怒会让孩子倍感压力,自尊心受挫。

家长在发泄的时候是释放了自己的心情,但是会给孩子带来“我不行”的心理压力。

赏识鼓励和正面管教,是孩子成长中最温暖的阳光。它使孩子精神强大,自信十足。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愿时光慢些走,

愿每一位妈妈,

永远健康,永远快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