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韩建忠】馍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71
馍
原创/韩建忠
在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今天,主食已经五花八门,南方最好的米上了北方人的餐桌,餐桌的主食已经越来越丰富。
我的初中生活就是在一周背两次两大“书包”的馍中慢慢度过了!
“书包”是奶奶用下角的布料做成的,红红绿绿、黑黑白白、五颜六色的下角布料做成一定的图案,用针一线一线缝补成书包的样子,小学、初中、高中都是用的类似的书包,小学包小一些,高中的包大一些,初中、高中两个,一个装书、一个装馍,虽然不是那么精细,也没有那么美观,但确实耐用。现在想起来,是不可多得的手工品,拼图朴素,图案个性,可惜没有一个留下来,如果能留下,一定是我值得收藏的物件。
到了高中,条件稍好一些,学校提供伙食,当时可算我的幸福时馒头虽然不是纯白面的,但顿顿是新鲜的,虽顿顿是水煮大烩菜,但可以顿顿吃饱了。父亲种的几分地的韭菜成了我伙食费主要来源。记得我还走街串巷卖了几回,第一次不敢大声喊卖,不敢抬头,面红的和鸡冠子一样,腼腆和女孩子一样。这次回到老家,村里邻居大爷还说到我小时卖菜的趣事。
那时我们最企盼就是过年!每年农历十月一一过,就开始扳着指头算那天过年,过年,那绝对是小孩最幸福的日子,除了穿新衣、吃肉,是我们小孩所企,吃白面做成的枣花馍,更是我们所盼,过了腊月二十三,各家都陆陆续续开始蒸新馍,我家的基本都在年二十七或二十八蒸枣花馍,心灵手巧的奶奶👵、母亲,还有外婆都会变着花样做出各式各样的枣花馍,当然还有我的专属“枣山”。
蒸花馍,是北方很多地区一种习俗,陕西关中地区每到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场合都会制作花馍,蒸的花馍也有很多的寓意,花饰内涵非常丰富,造型也千姿百态,夸张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甚至民间传说,都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对幸福生活的祈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即是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蒸花馍是一定不能省的,只不过蒸的更加实用,规制会小一些。
在白花枣馍快要蒸好的时候,在外边玩的小孩早已算好了时间,早已回到了家,在灶房等待着白馍的出笼,在出笼的那一刻,给母亲或奶奶投去渴望的眼神,在无言的默许下,两姐姐一人拿了一个“鱼”,妹妹拿一个“花卷”,我拿了一个“小猪”,我们一人拿一个刚出锅白花馍,也顾不上烫手,欢呼雀跃,花馍从左手掂到右手,从右手掂到左手,也顾不上烫嘴,急不可耐咬一口,吹一下……那个馋,那个香!
当兵以后,过年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家,就再也没有吃到那么香甜的枣花馍了!
87年考学上了军校,第一次来到了西安,对我这个只吃过馍,未见过米的农村娃来说,像突然进了天堂,每天可以吃到现蒸的白馍,甚至每天可以吃到肉,还可以吃到香甜的米。等慢慢适应了幸福生活的胃,还是觉得北方的馍比南方的米香,可以一月无米,不可三日没馍。
毕业后分到了部队,生活越来越好,对吃再没有那么多渴望,吃的健康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后来粗粮馒头又成了餐桌上的新宠。但浪费成了常态,甚至成了习惯,饭后常看到泔水桶里白白的馒头,总觉得心疼,总喜欢给大家唠叨我小时候的事,大家觉得我爱忆苦思甜。随着生活越来越好,00年以后的战士没有尝过饿肚子的滋味,总觉得我在编故事,投来不信任的眼神,说我讲的都是天方夜谭。
记忆虽然有些苦涩,但馍到现在都是我这个地道陕西人的最爱,一直是我每天几乎离不了的主要主食。
03年,一次去南方重庆黔江地区下边一个小乡镇接兵,饭店几乎都没有馒头,不喜吃米的我,半个多月都没有吃到馍,顿顿觉得没有吃饱,可是想煞了我,苦煞了我,做梦都梦到了馍的香甜……
馍我已吃了五十年,它养育了我,养成了我胃的习惯、胃的爱好。
没有想到馍会和我情定一生,再吃也不厌,再吃也不烦!
往期回顾:
作者简介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