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案习

​​1、大承气

朱某,50岁,男,工人。
因胡语、不寐、躁动、拒食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入院时BP23/14kPa,心肺听诊无异常,言语错乱,目中不了了,疑神见鬼,躁扰不宁。腹部坚硬拒按,便秘6日。西医诊断:高血压性精神障碍。经降压、镇静等措施,诸证不减。观其舌红苔焦黄起刺,脉来弦滑有力。
辨证:热结阳明,腑浊内闭,神明受扰
治则:峻下热结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各15g,1剂,翌日得下宿垢半盂,臭秽满屋,顿觉神清气爽,躁扰得宁。
继以养阴清热,化痰醒胃之剂缓图,病情日臻佳境,2周后病愈出院。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已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伤寒论》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再服。
《伤寒论》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一云虚)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者,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伤寒论》第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
《伤寒论》第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2、小柴胡汤加减

曾某,女,33岁。
1年前行人工流产术后即发热不退,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伴小腹胀痛,月经周期不定,量多淋漓不尽,在某院诊断为“宫内感染”,经用抗生素治疗后,周期正常,量减少,但经期仍低热(37.5~38℃),时有恶寒,伴头晕欲呕,小腹隐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弦。
辨证:瘀血阻络,瘀而化热
治则:宣郁清热,下气除满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小柴胡汤加丹皮、川芎、归尾各6克,治疗1月,次月经期体温仅37.2℃。以后每次经来时服此方3剂,连续3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者,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桃花汤
王某,女,52岁。
素有慢性肠炎病史,大便溏薄,腹痛绵绵,今因食油腻下利不止,服土霉素、氯霉素、痢特灵等药泻利稍减,但仍日10余次,白色脓粘状。兼见小便不利,腹部冷痛,四肢发凉,面色青黄,精神萎靡,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辨证:脾阳虚衰,下元失固
治则:补脾回阳,温中固涩
方药:桃花汤

赤石脂30g,粳米60g,干姜15g,煎服6剂,腹痛消失,大便已转正常。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论》第307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4、白头翁汤加味
董某,女,51岁。
1964年6月26日诊。下痢赤白,腹痛如绞,一夜行10余次,里急后重,食欲毫无,但尚能勉进饮食,口干作苦,不渴,舌质淡红,苔白微干,小便黄而少,脉细,无表寒恶热情况。初诊投服鲜马齿苋90g,广木香9g,焦楂6g,煎服,渐进两剂,一夜仅行4~5次,脓血均减,腹痛也显著减轻。
原方再服,至27日晚,病情忽有反复,下利便脓血及里急后重都又如故。换服加味香连丸每日3次,每次9g,至29日无效,口干不渴,舌质瘦,舌红,尖有细微芒刺,苔薄白略干,脉象沉细而缓,食欲仍无,腹痛里急,脓血杂下,日行30余次。
辨证:厥阴湿热郁滞,下迫大肠
治则: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12g,炒黄柏6g,秦皮9g(当时缺黄连故未用),炒白芍9g,甘草9g。
煎200lml,分2次服,2剂连进。药后一夜只解2次,里急后重显著减轻,腹痛偶尔存在,连续2剂痊愈。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伤寒论》第306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伤寒论》第307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5、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李某,女,30岁,工人。
因长期低烧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末效。症见口渴,出黄汗.恶风,虚极无力.下肢肿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
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者,拟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生黄芪五钱,白芍三钱,桂枝三钱,米醋一两。

上药服六剂,诸证尽去。

按语

黄汗因表虚汗出,汗出而津伤,但因滓伤不重,又兼内有寒湿,故其正证不见口渴。若病久汗出多,津液大伤,则可见口渴。本例即属于此,故治疗重用黄芪益气固表,复以桂枝、芍药调其营卫。又特用米醋敛汗救液。因方药对证,使二年不愈之证得以治愈。
值得说明的是:原文有“此劳气也”,有的书认为“这是虚劳病的荣气内虚”。但从本例有“虚极无力”来看,当是黄汗的见证,由此可见结合临床才能正确理解仲景原文。

相关经典条文学习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