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锦涛:三棵树

三棵树

门前槐,屋后柳,南墙一棵杏树。

柳是老柳,长得极其茂盛,一人刚能合抱。母亲生我那年亲手栽的。那年寒冬腊月,母亲挺着个大肚子,从老院里出来,在同村一周姓大妈家借居,开春三月里生下我。据说那年冬天特别冷,四月份的时候,水缸里还结着冰碴子。母亲刚出月子,盘算着要找一处坐落,找生产队的人说好,就在现在的位置种了一棵柳树。天气暖和的时候,找邻居帮忙,就地用湿土夯了一间单门单窗的小屋,一家人就搬了进去。我七八岁光景,父亲做木工有了一点积蓄,就扒了小屋,砍了屋前的白杨,买了几方松木,盖了七间新房,夯了院墙,就算有了正式的坐落。屋后是几十亩农田,依稀记得,上泥活的时候,正是秋天,我跟几个捣蛋鬼在墙后点椿树杆子抽烟,老远见父亲提柳条追过来,一帮子就扑棱棱麻雀一样四散在麦地里。

那时候还没有槐杏,但是现在也想不起来是哪年种的。杏是六月黄,树身碗口粗,果小,汁浓,肉多,核苦。往往不过五月,就被我三番五次地祸腾干净了,几乎很少吃到熟杏。槐比杏约粗二指,高过云天,正对着上房,夏天绿荫如盖,槐香满院,燕雀翻飞。傍晚时分,残阳低垂,炊烟还没有散尽,母亲指使我搬来小方桌,饭锅碗筷都端出来,一家子就在树下吃饭,边吃边说话,一顿饭吃完,抬头一看,月亮已到了中天。槐下和风通畅,碎影婆娑。白天,母亲从地里回来,总要坐在大门的水泥墩子上歇一会。隔三差五有过往的邻里,母亲就笑着跟他们打招呼,或简单聊聊庄稼地里的情况。经风一吹,母亲额头和脖子里的汗水,就干成白生生的盐,显得格外耀眼。夏夜蚊子多的时候,搬个木凳出来,在麻黑里乘凉,跟邻居们扯磨到夜半,这时候孩子们大多已进入梦乡,黢黑的树下看不见人影,只听得你一言我一句,从容得好像感受不到时间的流动。在阵阵笑声中,谁也没有察觉,二奶或者三爷早已摇着扇子进了屋子。

据说,当年有一化缘道士经过,说此院风水颇佳,能出进士。后来,我、姐姐和妹妹相继考学工作,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不多见的。村里有人说,在古代,考上中专就算是中了进士。也有人说,忠(我小名),你娃以后应该给你妈挂个匾,她是个有功德的人。后来,我好几次站在院门口,傻傻地端详半日,除了看见三棵树相依而生,始终没悟出其他由头。

在村里,母亲是个威望极高的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村里文化人少,父亲高中毕业,母亲初小。父亲继传祖业是个木匠,方圆百里给人家盖了不少院落,也写的一手好字,早些年在生产队里做过出纳,后来年节上一直帮邻里写对联。母亲长于拌醋,擅裁缝、窗花,平日里帮亲戚友邻拌醋,醋糟久放不霉,出的醋汁黑亮清透,余味深长。说起来也怪,拌醋这活,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成功过,但是一经母亲的手,总会变得纯正起来。每到腊月,乡邻们及早就把布料、窗玻璃、白纸、水彩颜料等一应送来,排上队说好几日几日取,母亲只是应承,从不推辞。几乎每年腊月初到年三十,母亲都要熬到天亮,好在父亲也能在玻璃上画两下子,母亲画牡丹、兰草、菊花、水仙,父亲画鹿、箭竹、腊梅,画石上松,均栩栩如生。后来母亲的双眼见风就流泪,估计是那时候落下的毛病。86年的时候,父亲给庄子上盖完龙王庙,得了一场大病,此后基本丧失了下地劳作的能力。那时候我正好在西安上中专,姐姐在本省上大专,妹妹晚我两年考学,每人每月至少60块钱的生活费,都是母亲用双手从地里一点一点刨出来的,经常是东借西凑,靠亲戚友邻帮衬。母亲姊妹十一个,逢着过年或谁家过事情凑在一起,总有人为母亲在暗地里抹泪。村里也经常会有人对我说,忠啊,以后一定要好好孝敬你妈,我每天看你妈从地里回来,腿都打不直,坐在门口就睡着了。

这样的境况维持了两三年,之后母亲开始合计在家里种蘑菇。我家院子宽阔,母亲在南墙杏树下砌了间土坯房,通了火道,父亲卯椽搭了框架,将苞谷芯粉碎活上麸皮、油渣、玉米粉等,加了菌种,喷湿发酵,压装成婴孩方枕大小的料包,然后每天生火,喷水。没过多久,料包上竟然顶出一族族繁密的孢子,又两日,生发成硕大的扇面,有白有灰,长势喜人。

记得那年腊月二十七,我和母亲摘了三大筐蘑菇,打算乘班车去矿上卖。头天,母亲从电厂回来的人那里打听到,长征一带蔬菜价格不错,蘑菇能卖到两块七八一斤。刚坐上车,母亲又转变了主意,告诉我直接去四矿。我知道母亲的想法,四矿还要坐两个小时的车,年节上,说不定菜贩子去的少。汽车一路颠簸,我挤在狭窄的过道里,幼小的身体紧紧护着菜筐,生怕有人碰碎了蘑菇。天快黑了,冬天的寒风时不时从窗缝里钻进来,从裤脚一直灌到脊背上。随着汽车的行进,夕阳的余晖时而照进车窗,在母亲枯黄的面颊上一闪而过。

这时候有一位中年妇女凑过来说,大姐你这蘑菇卖吗?母亲急说卖!卖!中年妇女淡淡地说,那跟我下车吧。下车一看,我们才走到一矿,那位妇女是矿食堂的,一进门便说,我看你也不易,大过年的,再说你的蘑菇新鲜,我一眼就看出没加水,这样吧,我给你两块七,也算是年前的高价。母亲不敢怠慢,连连点头称是。上称,结算,临出门时,那位妇女说:你一上车我就打定主意要买你的蘑菇,你看着就是个厚道人家,随人缘,我买个称心。母亲微微一笑表示感谢,出门正好挡了顺车,个把小时就到了家。这一年的春节,在我的记忆中算是过的最好的一年,由于一家人的努力,生活总算是有所改善。母亲尽管依然忙碌,但显然比之前舒展了许多。大年三十母亲从场上看戏回来,给大家做了一锅酱排骨,告诉我说是啃鬼,去一年的霉气。

那几年,母亲种粮食、种瓜、种菜,也贩菜,经常像那些五大三粗的男人一样,每天天不亮就在菜市场斡旋,像那些男人一样,扛着麻袋攀爬于货车之间,像那些男人一样,抻着嗓门吆五喝六。显然,这样的生计也不能减轻这个家庭带给她的重负。开春以后,母亲承揽了村里一家面粉厂的部分销售,雇了亲戚的三轮车,一袋一袋装上车,拉到城里去卖。好在城里人都知道农村面粉好吃,加上母亲的诚信,生意倒做的不错,有一回听她说一个月卖掉了十几吨面粉。一袋面粉挣5块钱,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也不是城里人娇气,似乎是约定俗成,往往东西要扛到楼上才算是买到手。母亲的规定是,除了一楼之外每层楼要加一块钱,城里人见母亲一个农村妇女,憨厚泼实,大多会抱有同情之心,一般不计较。也有不厚道的,专爱占些便宜。有一天母亲扛了一袋面到六楼楼梯口,那人说大姐你先下去看着你的摊子,我马上送钱下来,母亲在楼下等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见那人下来,心想上去找也不知道哪间屋,说不好那人真有什么难处,也就悻悻地回了家。那年母亲50岁。

后来母亲还做过粮食生意,收黄豆、收玉米和扁豆,卖过鞭炮,在菜市场摆摊卖豆芽,但是地里活照样不耽误。那些日子里,我总是想象,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坐在大门的树荫底下,风吹过时,母亲脸上的汗水就结成盐,闪着细碎的光,头顶的树叶也微微摇晃着,闪着细碎的光。

母亲生病的那一年,南墙的杏树突然死了,想不起来是春天还是秋天,有一天发现它没了叶子,浇水、施肥,百般侍弄,像是在叫一个人醒来,可它终究没有缓过劲来。生命大致如此吧,死亡也不是一瞬间的事,辛劳一生,说不定从哪一刻起,命运就拐了弯,下了坡。大概是因为母亲这一生跟粮食打交道太多,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想起有位作家写的小说《狗日的粮食》,潜意识里总在念叨这几个字:狗日的粮食。

大门口的槐树却一直长得很旺。这些年每每回家,它立在空旷的院子里,像一个侍卫一样恪尽职守,守着破败的房屋,守着过去,守着父辈的恩恩怨怨,守着我们的归来。柳树也很旺,树身粗壮,枝条铺满了屋顶,密密麻麻。有一回我上房顶清理廊檐,它们相互缠绕,几乎让我迈不动脚。在那一瞬间,突然想起童年某个相似的情节,依稀看见母亲从厨房出来,让我赶紧下来。我抬头看天,天太他妈蓝了,天上就一朵云,硕大无比,干净得让人想哭。

这些年院子一直闲置着,四叔偶尔过来照料,清理一下花园里的杂草,修剪修剪乱长的枝条。前阵子有人要出钱买下这块宅基地,我们姊妹征求四叔意见,四叔愤愤地说:卖啥卖,你们这是要剜根呐!

又逢清明。回家给母亲上坟,总要回院子里看看。其实已了无牵挂,只是随了要看看的这个念头。春日里,柳树嫩黄柔曼,显眼于荒凉的庭院一角。杏树依然立在那里,枝干光秃秃地伸向空中,只是没了生机。槐树还没有发芽,树梢上挂满去年的槐荚,在它一两米的地方,不知何时旁生了一棵手腕粗的幼槐,树顶也挂着槐荚,相怜相惜的样子。

过去的许多年里,这些树陪伴着母亲的春夏秋冬,一朝一夕。每天,它们目睹母亲从大门口出去,黄昏时再土苍苍地回来。它们的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子,每一朵开过的花,都能看见母亲在这院子里的琐碎和操劳。它们看母亲跟人慢声细语地说话,每天从上房进到东房,从碳仓到猪圈,冬天煨炕,夏天收粮。一直以来,它们也像母亲一样,脾性温良,缄默少语。一年当中,它们守着母亲的院子,守着院子里的阳光,阳光下怒放的月季,门台上摆成一溜的醋缸,房檐下的燕窝和麻绳捆扎的蘼草。它们陪着那些木门纸窗一天天变旧,陪着土墙根风化每一颗微尘,看着母亲一整天地走动,一年年变老。它们像是跟了母亲的心性,每天往更高处生长,从不歇息,沉默而内敛,风来了,也不过分地晃动。

这些年,时常会为年轻时因莽撞和不解对母亲的一次顶撞,因虚荣和随性带给母亲长时间的阴郁而深感懊悔,而且时间越长,懊悔越深,越久。随着母亲的离世,这懊悔便成为一种无法治愈的疼痛。这是时间留下的伤。想想,人总是要经受太多的生离死别,到了一定的年龄和阅历,才会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人生体悟。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岁月在你毫无察觉的时候动了手脚,而你从未在意那些时间落下的灰。过往的一丝一缕,时不时在内心映现、还原,让落寞变得平和,让空洞成为丰盈,让浮华归于本真。我因此而敬畏生命和存在,安于日常,善待时光,并试图抓牢什么。

坐在母亲曾经坐过的地方,想想她艰辛的一生,重新看轻或看重一些事情,再替她闻一闻人间的烟火,吹一吹大门口的清风。

突然想起多年前那化缘道士说的话,起身跑出丈外,朝院子里端详。傻傻地看了半天,却始终也没看出什么由头来。

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承接各种软文、硬文,影视剧本创作 

(0)

相关推荐

  • 张 宁丨岁月光影中的一树黄杏

    每年到了杏子上市的季节,我都会不间断的买好多次.似乎,总也吃不腻.没记错的话,从小就很偏爱这种酸酸甜甜的水果,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情结? 每每吃杏儿,也总会想起儿时和母亲的一次对话.因为母亲和我都喜欢 ...

  • 九爷家的老杏树(连载一)

    九爷家有一棵老杏树,两个人手拉手勉强能围过来,杏树有三四丈高,偌大的树冠,遮挡了半个院子.春天三四月开花,盛开的杏花,团团簇簇,洁白雅致,淡淡的香气全村人都能闻到.花开时节,村子里的女孩子都喜欢来九爷 ...

  • 袁素红 | 霞光里的小树苗

    霞光里的小树苗 文/袁素红 清明,我种下了几棵小树苗. 清明节前一个月,约春姐陪我去父母的墓园.我早早的去了花木市场,买了十棵桃树,三棵龙枣,三颗柿树,十棵杏树.我知道这么多树,肯定也是会像去年一样, ...

  • 【阅读悦读·散文】单巧红《老屋》

    [作者简介]单巧红,高级教师,喜乐不可支,喜随心所欲,喜宅居,喜美食,学生敬称"皇额娘",同事乐称"蒙娜丽莎",学校里最有女人味的女神经. ---------- ...

  • 彭书青:母亲的蘑菇|散文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彭书青 [作者简介]彭书青,陕西丹凤人,一级语文教师,商洛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2015年7月以来先后在<平安校园&g ...

  • 李新立 | 树木的最后坚守

    父亲这棵树,倒下了.父亲栽种的树,一直坚守到了最后,容下了父亲的一生. 树木的最后坚守 文·李新立 一 那时候,我真不明白拥有树木的实际意义. 一九七六年春节刚过,我们一家有一个短暂的外地生活,因老宅 ...

  • 父亲的四合院

    父亲的四合院 文/耿春芳 为了方便我们兄妹几个读书,在我上初中那年夏天,全家从大山里的小村庄搬迁至镇上. 搬家时,用的是亲戚家的拖拉机,车上拉着我们全部的家当.父亲随车,我们兄妹几个跟着母亲坐公共汽车 ...

  • 【三等奖】实验小学虎山校区四(1)班吕锦涵《胖叔叔—我们的好邻居》

    第四届"郁达夫杯"现场写作大赛获奖作品 四年级组三等奖 胖叔叔--我们的好邻居 实验小学虎山校区    四(1)班  吕锦涵 "嘀"的一声,一辆黑色的车鸣着喇叭 ...

  • 实验小学吕锦涵《海军生活真有趣》

    海军生活真有趣 实验小学 吕锦涵 海军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有站军姿.扛原木.匍匐前进--各种丰富的项目等着你来挑战.海军日常训练有真人CS.400米越碍跑--军队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跑五公里,不跑40 ...

  • 胡锦涛文选 第一卷

    胡锦涛文选  第一卷 --图书欣赏之五七一五 <胡锦涛文选  第一卷>,ISBN978-7-01-016717-6  定价:31.00元.

  • 胡锦涛文选 第二卷

    胡锦涛文选  第二卷 --图书欣赏之五七一六 <胡锦涛文选  第二卷>,ISBN978-7-01-016720-6  定价:34.00元.

  • 胡锦涛文选 第三卷

    胡锦涛文选  第三卷 --图书欣赏之五七一七 <胡锦涛文选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00706  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99号).河北新华第一厂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

  • 孙权广场_朱锦涛

    孙权广场 鄂州市实验小学四(2)班 朱锦涛 今天上午,晴空万里,刘老师兴致勃勃地把我们带到孙权广场来上作文课.这里的人真多啊!有抖空竹的,有遛狗的,有拍照的,有练书法的,有散步的,还有练剑的-- 我们 ...

  • 『党的90华诞』吕锦芳:党旗下的真情回忆

    作者简介: 吕锦芳,女,井陉县审计局退休干部.井陉县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好日子"婚庆公司的总经理. 党旗下的真情回忆 我已有近30年的党龄了,在漫长的历程长河中,党就像妈妈 ...

  • 北京延庆玉渡山吕文涛农家院,水果免费采摘,京郊亲子旅游首选地

    北京延庆玉渡山吕文涛农家院,位于延庆县张山营镇玉渡山风景区脚下的玉皇庙村,这里地处深山,环境清幽,保存大自然的绿色记忆,这里适合徒步拍照游客,走在玉渡山的林间小道上,呼吸夹杂着大自然泥土,清香的空气, ...

  • 工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金融业数据治理的突破口

    "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举行双周内部研讨会第345期"新经济时代下数据治理制度建设",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结合银行业工作体会就数据治理问题发表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