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正确识别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137.正确识别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作者:gkgushiwen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在《经义述闻》序中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鞠为病矣。
”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自序中也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可见正确的识别通假字对于读通古书的重要性。
举例来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是《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一句,句中“剥”字难解。王荆公《诗新经》:“八月剥枣。”解云:“剥者,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毛公本注云:“剥,击也。”陆德明音普卜反。公皆不用。后从蒋山郊步至民家,问其翁安在·曰:“去扑枣。”始悟前非,即具奏乞除去十三字,故今本无之。(洪迈《容斋续笔·注书难》)
王安石的失误就在于没有认清“剥”是个通假字,文字从本质上源于声音,是承载意义的形式,它的写法可以变通,这是清儒所竭力发明的。
2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般在课本中都有详细的注解,主要是自己理解和积累。现略举几例,以观其概貌。
1.“亡”通“无”。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厝”通“措”。例如: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3.“趣”通“促”。例如: 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4.“离”通“罹”。例如: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5.“裁”通“才”。例如: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6.“翼”通 “翌”。例如: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促织》)
7.“止”通“只”。例如: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8.“阳”通“佯”。例如: 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
3
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记住课文中列出的常见通假字也就行了,在考试中不会作为重点考察的内容。在做文言文阅读类题目时如果按句中字形字义无法理解,就要考虑有无通假现象,如果有,要积极调动平时积累的通假字相关知识应对。
比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第一小题D项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这里“阙”应通“缺”,意为缺点、过失。
4
最后,要注意,通假并不是假借(许慎所说六书之一),通假只是借字对本字而言的临时性借用。而假借是指一个概念抽象难以表达,只得借用一个同音(音近)字表达,假借是没有本字的。这种假借是长久性的,可能会一借不还。
“夫”本指古代的成年男子,即丈夫。后被假借为发语词和远指代词。如“其”被假借为代词或语气词后,只得另造“箕”表示其本义。“我”本之古代一种带有利齿耙状的武器,后被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斤”本义是斧头,假借为重量单位之一。
各位看官:原创辛苦,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