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这个古村保留了三百年的挂花灯习俗,还拥有省级非遗的传统音乐
泽河村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
泽河,原名窄河,
百坑、新庙坑两条小溪从飞雁山流进村前,
汇成一条小河,故名“窄河”。
曾姓从顺德勒流锦元坊迁至更楼停步村,元至正十七年迁此。后来,因“罾”(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与“曾”谐音,曾姓族人觉得窄河难放罾,大泽就好放罾,又联想到“窄”与“泽”谐音,于是改村名为泽河,村中有联曰:“泽藏异宝,河出荣光”。
泽河曾氏祠堂群 薪火传承六百年
泽河村历史悠久,曾氏血脉在此生活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村中受兴曾公祠、克仁曾公祠、成坚曾公祠、成厚曾公祠四座古建筑祠堂保存完好,并在近年重建了清末损毁的道兴曾公祠。
重建后的道兴曾公祠
受兴曾公祠和道兴曾公祠,可以说是泽河村人繁衍生息的起源。位于村东南侧的受兴曾公祠,是泽河曾氏族人在清光绪二十年为纪念先祖受兴而建,至今已有过百年历史。宗祠内尚存“大学堂”横匾。这里“曾公”相传就是指中国著名思想家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受兴曾公祠内部
站在门外看去,
能感觉到祠堂显露的恢弘气势。
祠堂的青砖墙、花岗岩石板墙脚
历经百年风雨,
如今依然屹立不倒。
成坚曾公祠
成厚曾公祠,又名“四世祖祠”
泽河村自古有七社、八庙、九井、十闸之称。位于村东入口的启明门为其中一个门闸,始建于清代年间。启明门座西向东,用木板分为两层,门楣上刻有各种花卉图案。
启明门
唢呐声未休 花灯绕指柔
而村中的“花鼓调”更是入选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蕴含着历史的音符,体现高明传统嫁娶文化。翻开泽河村的曾氏族谱,清晰地记载着泽河村与花鼓调的故事。
高明花鼓调依次由“行街”、“大过场”、“岗雕上山”、“下山虎”、“十番”、“南风云”、“小开门”七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有特定的功用或寓意。村中除了红白二事用得上,碰上有喜庆的节日,花鼓调手艺人也会应邀而至。
高明区花鼓调乐队的花鼓调演出《岗雕上山》
泽河村保留着很多富有古韵的民风民俗,例如春节包粽子、春社吃角、 开丁挂花灯、烧芏送嫁等。其中开丁挂花灯仪式尤为隆重,“灯”与“丁”近音,寓意传宗接代、延续香灯,用于庆祝新生儿降临、告知祖先祈求庇佑。
新丁芳名会张贴在祠堂内
祠堂挂灯这样的仪式,花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这让泽河花灯的传统制作技艺得以保留和运用。泽河村花灯老艺人曾汉强介绍,泽河村的特色八角花灯起源于清代,“八”寓意着“发”,花灯有3层角,每层有8个角,共有24个角,代表着一年24个节令。每个灯面配木刻印画,灯角用彩纸花及剪纸图案装饰,这些都蕴含着多种祝福的寓意。
三百余历史的花灯,带着美好寓意流传至今。右边红白相间为传统八角灯
除了要挂灯外,生男丁的人家还要在祠堂摆灯酒,设宴款待村中父老乡亲。正月十六,开灯酒宴全部结束后,隆重的送灯仪式便正式开始。父母抱着新生儿,提着花灯从祠堂出发,一路醒狮同行,还有花鼓调伴奏,队伍一路来到社公庙堂,参拜后将花灯挂到社公庙堂旁边的风水树上,祈求男丁健康成长、平平安安。整个送灯队伍浩浩荡荡,十分热闹。
村中数百年的祠堂群汇聚了曾氏同姓血脉,
是泽河人繁衍生息的起点;
是非遗文化技艺的载体;
也是曾氏族人团结一致的力量源泉。
“花鼓调”与花灯,
看似都渐行渐远,
却依然在泽河村匠人的手中,
有它们日渐渺杳却仍旧顽强的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