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它像是一把金钥匙,打开心灵之门
我虽然有酒量,但是我并不喜欢酒,一个人在家从来不端一杯,更没有酗酒的恶习。我觉得喝酒的人爱上的不是酒,而是那种感觉。喝酒的人喜欢的不是乙醇,喝下的不是酒精,是一点开心,一点友情,一点回忆,是一些思念和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心愿,一些无法对别人诉说的故事,是把愉快和不愉快的事都融入酒里,把想说和不想说心愿都融入酒里。
1
我出生在一个平房大院里,大院里人家多,孩子多。光是和我一般大的孩子就有十几个。大家在一起玩,一起乐,谁有好吃的大家分着吃,就像一家人一样。我最早知道酒就是在大院里,那年5岁。 那是我家的一次春节聚会。和往年一样,随着大姑“开饭喽”一声吆喝,奶奶的屋里立刻挤满了人。
大人围坐在两个方桌拼成的“长桌”旁,小孩儿与小孩娘围坐在几个方凳拼成的“条桌”旁,桌上摆满了刚出锅的饭菜,热腾腾的大馒头、香喷喷的炒菜,特别是大碗里红烧肉那特有的色泽更是赚足了孩子们的目光。照例,大姑给奶奶送上吉祥话,在大家的一片附和声中聚餐便火爆地开始了。招呼声、谦让声载着亲情在屋中传送,兴奋、幸福的心情随着笑容绽放在人们的脸上。
只有大伯还和平时一样,不说,不笑,不喝酒,只是低头吃饭。他的这种表现可能与他过早地承担家务,压力过大有关。爷爷过世时他才13岁,下面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他懂事,孝顺,竭尽全力帮助奶奶做事。在弟弟妹妹眼里,他就是一个大人,他不把自己当成孩子,奶奶也一直不把他当成孩子。就这样,一晃十几年,虽然他和两个妹妹都已结婚生子,但大家还住在一个院里,他是大哥,院里的许多事还是靠他。
他忙惯了,在弟妹面前严肃惯了,总是这个样子。见他这样,奶奶心疼了,又是过节,奶奶便发了话:“大福子,别光吃饭,累了一年了,你也喝口酒,解解乏!”。“大福子”是大伯的乳名,只有奶奶这样叫他。奶奶的话,立刻得到回应,因为他最听奶奶的话。大伯不仅喝了姑姑,姑父给他倒的酒,还喝了叔叔给他倒的酒,喝着喝着大伯就像变了一个人,又说又笑,好几次还笑出了声。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少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逐渐认识到酒不仅仅是一种食物,一种物质文化,它还具有精神文化的价值,包括民族特点,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它像是一把看不见的金钥匙,大伯喝了酒,心灵之门就被完全打开,冰冷的表情也被脸上的红晕一扫而光。微醉对于他是一种心灵上的解压和安慰,他的说笑是一种感情的释放和发泄,这时他觉得周围一切都是美好的,就想说啊笑啊,停不下来。
2
有一次是我叔父请客,主桌都是长辈,我本来应在下桌,但他执意要我坐在他的旁边,我也就从命了。
我叔父爱喝酒,酒量蛮大,那次状态很好,客人都是老朋友,老同事,一起聊的高兴,喝的高兴,酒过三巡,他喝了不少,用酒友的话就是已经喝了八分酒。突然他指着我旁边的那把空椅子说:老顾怎么还不到,是不是又故意等我喝到八分酒,再来跟我拼酒。没那么巧的,他的话刚落地,那个顾经理就进了门,入座之后,连连向大家道歉,说路上被来向他借钱的侄子缠住,陪侄子回家取了趟钱才赶过来。
打过招呼,他立刻倒酒,向我叔父敬酒。我叔父笑着说:“我已经喝的差不多了,让我侄子陪你吧。”我立刻站了起来,笑着说:“顾叔叔,我陪您吧。”顾经理看了看我,问道:“怎么陪啊?”我拿来三个一两的小杯,倒上酒,连干三杯,然后笑着说:“顾叔叔,我是小辈,这三杯是我敬您的。”接着又拿来两个啤酒杯,每个杯里倒了一两多酒,然后对顾经理说:“下面怎么喝,是一口干,还是两口干,听您的。”顾经理点了点头,笑着说:“行啊,小伙子!我慢慢喝,你随意吧。”说完便扭过头去与其他人打招呼,和他的熟人互相敬酒,陪我叔父喝酒的事就不再提了。
饭局很是热闹,我叔父这个酒友后发制人拼酒的想法就这样被挡住了。我帮了叔父的忙,我们叔侄的情谊就又深了一层。
还有一次是我外甥结婚的喜宴,女方一个内蒙的亲戚,路上耽搁了一下来晚了,刚上桌不一会儿,同桌的人就走的差不多了,没有人陪他喝酒,他不高兴了,采取的方法就是不“起桌”。那是八十年代,喜宴摆在平房的院子里,客人多要“翻桌”,就是客人吃饭的时间要错开一段时间,第一拨客人吃完了站起来离开饭桌,叫“起桌”。客人走完了,帮忙的人赶快收拾,收拾完了重新摆桌叫“翻桌”。他不“起桌”就会耽误别的客人吃饭。我应外甥的请求,赶快过去坐在了客人的旁边,顺手用手边的啤酒杯倒了小半杯白酒,举起来替我外甥向客人赔礼道歉:“失礼!失礼!今天的酒,我一定陪您喝好,这杯酒算是我自罚。”说完便将杯中的酒一口干掉了。
客人见我实心实意,又有酒量,便不再生气,喝了两口酒,与我聊了两句,就退席了,我陪他退席时还对他道歉,说今天他没喝好,改日我一定单请他,陪他喝好。他是亲戚,懂事,也说了客气活,这件事就算了了。我干掉的那口酒足足有二两,这叫喝急酒,是天生来的真本事。原来我并不知道自己有这个本事,就是那次签协议连喝了七杯酒也没事,我才知道自己可以这样干。摆平这件事,就靠的是这真本事!事后,我外甥还专为这件事登门致谢。
3
我的邻居孟老爷子喜欢喝酒。老人除了儿孙绕膝之外,大部喜欢与友人相聚饮酒以为乐。其实他们聚饮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吃喝,而主要在于活动筋骨、舒畅身心,这大概就是古人常说的酒的作用之一:酒以养老。
他自称二等酒民,喝酒是用嘴一小口一小口地慢品,他说这样喝,二两酒下肚,有一种陶然之感,心明气爽,恰到好处,是量力而行,不会饮酒伤身,损害健康。他的酒量肯定不小,但到底多大我还真不清楚。每次邻居聚会,他就把能喝酒的人叫到一桌,与他同饮。他喜欢喝酒的热闹,喝酒时总要和酒友们一起讲段子,互相开涮找乐;有时又妙语连连,高谈阔论。我自然也要上桌喝酒,邻居的大哥,二哥和两个姐夫我们五个经常在一桌喝酒也成了酒友。因为我喝酒痛快,又会陪老爷子聊天,所以老爷子最喜欢的还是我。
那年的八月初十,老爷子生日那天,我特意在酒店订了两桌饭,表示我对老爷子的敬重。因为那些年普通人家,一般情况,都很少在酒店过生日,所以老爷子非常高兴,酒过三巡,突然宣布他认为他孙女小兰和我儿子的婚事很合适。他做主,可以定下来了!宴会立刻热闹起来,大家都向我敬酒,祝贺。我心中暗喜,因为如果不是老爷子拍板,等小兰表态,一个肯定是时间长,另一个是不确定性。我儿子和小兰是青梅竹马的小伙伴,我儿子一心想与小兰好,我和我爱人也希望这事能成。但是小兰并不确定,因为当时在她眼里,对我儿子的工作不太满意,万一碰见了合适的,这事就有可能发生变化。老爷子的话真的起了作用,小兰的爸爸妈妈本来就想早点把这事定下来,听了老爷子的话,立刻借东风,催小兰去登记。爷爷最宠爱小兰,小兰也最听爷爷的话,既然爷爷说了,她也就不再犹豫,很快就与我儿子登了记。这件事对我震动不小,使我骨子里对酒产生了敬意。
俗语云“酒是感情的桥梁”,表达的是中国人通过饮酒的仪式感与微醺感对于社交的强化作用。中国人吃饭喝酒喜欢用圆桌共享一席,这就从形式上带来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集体文化氛围。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大家共同分享美食美酒。
4
去年春天,我遇到了一位几十年未见的老同学。小时候我们曾经住在一个大院里,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中都是同窗好友,早上一起上学,晚上一起回家;一块踢球,一块看电影;真是可谓有福同享,有难同档,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但毕业后一南一北,不在一个城市,分开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只有一次车站邂逅,短暂接触,甚至没有来得及说几句话就各奔东西了。这次能有机会相聚,真如梦幻一般。见到眼前的老同学,尽管名字没有变,基本脸型没有变,谈笑声中还夹杂着乡音,但总是没有发小的感觉,没有老同学的感觉。但当我们频频举杯之后,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变化,老同学的感觉慢慢进入了我的心田,我们聊当年的人和事,从彼此已经变老的面孔,想起了我们当年的模样。微醉中的一点伤感,一点友情满足了我们多年来对老同学的思念。我明白这是在聚会的平台上,酒显示了它的力量,打开了我心灵的大门。这次聚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退休后,一年三五次聚会,喝点酒,聊天,在微醉中回忆,就成了我老年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聚饮的目的并不在于吃喝,而主要在于活动筋骨、舒畅身心。这其中有和亲友聚会;和老同学聚会;和老同事聚会;还有和邻居聚会。因为人老了,活动范围逐渐变小,邻居住的近,好招呼,容易形成聚会,有趣的是,聚会后发现,我们相邻几户的男主人都能喝点酒,而且都有点酒量,一来二去还互称“酒友”,我们所谓的“酒友”,就是时不常地聚在一起饮酒谈天的朋友,因酒有缘的朋友。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聚会,既是感情的交流的一个平台,也是休闲的一种方式,火起来是很容易的。因此邻居聚会与亲友,老同事,老同学的聚会比起来,次数明显要多。邻居聚会还有一个不言自明的理由,就是增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谁有点什么事需要帮忙的时候,大家肯定会出手相助,这种及时的相助,是在外的子女,亲友无法提供的。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我们老年人,居家养老,结交许多好邻居,是一件大好事。这件大好事也要归功于我的酒缘!
作者:申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