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批评和选择性爆料

六月最热闹的一个网络词汇是爆料。咱一介草民,爆料是没有料的,只有对现象的质疑和批评。网络里面现在对爆料人的看法莫衷一是,当然有一点是集中在关于选择性爆料的角度。不过爆料人自己并没有包自己放到一个高度地位,所以他的选择性是有基础的,为了自己的利益。

为自己做事不高尚,但也不违背道德。坏事是一定不能做的,好事可做可不做,尤其是做好事有风险的时候,不做也只能原谅——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扶老太太都有风险。问题是怎么会出现扶老太太都有风险的社会环境?这才是本质。

可是现在菌业有人对我的批评文章有说法了,他们觉得我的批评也是选择性批评,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伪命题,不过是刚好与“选择性爆料”不期而遇,所以我就有必要解释一番。大清早,韩省华老师又和我杠了一杠,说找到我喜欢废话的原因了,当然俺也不认账。

首先,批评压根儿没有不带选择性的可能。

因为你作为个人,资讯掌握有限,不可能了解的不理解的一块儿扫吧?那么只能选择那些了解相对充分的批,这样的选择至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无可争议。比如我评价国鑫贝斯特问题,国鑫一些说法我只是存疑,所以也就用存疑的方式说,贝斯特某些问题是肯定的,我就用肯定的口吻讲。至于后来国鑫方面的反应,我就不好说了,因为这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所决定的。我无法批评人家的内心,却可以表示友善,这友善虽然无疾而终——也许还在途中,但我就没有负担了。另一方面,批评者也只能选择自己有认识优势的东西去批评,班门弄斧肯定会闹笑话,这种选择不仅没错,而且必须。最核心的东西是,批评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就连批评都不是,而是构陷!

其次,批评与批评者的个人认识水平有关

批评一个事情,表面的东西是不存在争议的,背后的东西就看你花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去思考,还有你希望把事情去挖多深。例如鸡蛋碰不过石头,是谁去碰的?是一个视线感觉层次;为什么要碰?是一个选择思维层次;多少鸡蛋去碰?是个验证重复的层次;鸡蛋硬度不够,是更为本质的层次;无穷的的鸡蛋去碰有尽的石头,是超越本质的层次。如果批评的差异从层次深度这个方面看,那就不是选择性问题,而是批评者自己的问题,有问题的批评总是会遇到更多批评的。

其三,批评方式认定的选择性无可厚非

菌业这些年的事情,风风雨雨,可以批评的东西太多,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既不容易也会增加风险,批评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改善而非敌对。基于这些原则产生的模式是对事不对人,当然终极的问题上人决定了事,所以还是会涉及到人。但这与仅仅批评中间过程的人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谈国鑫标准一事,就不仅批评了徐总,也批评了更为上层的错误,只是我也无法在超越的层面批评最终形成体制的那些人,当然另一个问题是批评朱斗锡和批评国鑫,那态度和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国鑫是问题的局部,朱某则是问题的大部,让朱某到处露脸的那些,才是全部,只是那个全部根本就不可以批评——回到风险问题了。

其四,批评规避风险也是无法可想的事情

政治险恶,这个事情似乎不太能够展开,但在当今也基本上可以肯定。所以很多人够胆批评人,却不够胆批评事情,因为他有政治风险恐惧症。我的文章里面包括关于农业部长的,关于屠呦呦的还有一些其他的,都被火星人拿走,幸好还没有上纲上线,这就够我冒汗了。

人情难却,更加是中国特色,这个显然也不可逃避,所以我们有时候做出一些选择规避情面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我的批评曾经开罪过行业里的一些老人家,有些人会一笑了之,但也有个别从此对你没有好脸色。如果给脸色的那位人也不错,你又有什么办法?

其五、批评标准一致否就考验人品了

所以批评这个事情,不是不可以选择性干,而是不可以多重标准的干。选择性批评其实也面对选择性接受和选择性反应,这是对等的。批评及批评者本身也面临批评,只是争论不要搞小动作,不要去借力政权投诉,不要蛮不讲理,不要谩骂,更不要搅局。当年李永国一干人在《易菇论坛》搞阶级斗争式批评我,最后不折不扣成了搅局,害的是《易菇论坛》。然而,选择标准的批评就不合适了,因为那其实不是批评,而是相当于发泄。发泄也不是不可以,要考虑场合,公众环境下,不好发泄,发泄其实也是排泄,不过不是排物,而是排情绪,公众场合排泄有多么不文明,大家应该可以想象。

其六,批评的后面

批评的意图,最后必须面对受众和被批评者,尽量让被批评者接受批评当然是上上之选,退而求其次是经得起面对面的以及大众的质询,再退,那就是自我否认了,这个不容易。批评这个东西是容易有后遗症的,你如果长期写文章批评人家,结果时差上出问题,昨天赞美的今天就批评,那就不合适,当然除非承认昨天错了,可是放眼菌界,有几人会承认自己错了?

幸好,我是属于那个有错就认账的,这意思是批评者还要学会自我批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