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谢伦灿:文化适应总是伴随着文化元素的涵化与变异

赫斯考维兹1948年首创的这个术语,是指把个人培养成其文化或社会成员的过程,比如,如何通过最宽泛的可能意义上的教育,使个体获得一种文化上的适应。所以,这个概念与社会化的概念很接近,多用于社会学和发展心理学。

模式和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通过相互联系与接触,从而改变原来文化模式的过程。由于适应程度的不同,一般又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涵化(acculturation),即在接触过程中,互相吸收对方文化要素的过程;同化(assimilation)。

根据文化适应理论,中国影视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必须加强自身与不同文化的适应程度,传承发展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传统文化。文化适应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常用名词,通过一个文化元素对于另外一些文化元素或一个文化丛所起的调适作用,文化适应可以看作是文化涵化的一种结果,即缀合原有的和外来的文化元素,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或抑制其冲突,使之相调和。文化适应一般伴随着文化元素的变化或变异。

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民族生活转入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民族生活时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例如,某些民族班的学员从本民族聚居区来到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学习,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文化适应过程,少则一年半载,多则数年,因个体的适应能力而异。移民、留学生或侨民归国定居也要经历一个文化适应过程。广义而言,也指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另一种新的社会环境时对新的社会生活的适应。例如,在同一个民族的范围内,从农村转入城市上学或工作,或从城市转入农村生活,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也都存在文化适应问题。所谓“入乡随俗”,也就是文化适应的一种表现。

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的接 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的性质、模式的过程。如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改变了它原来的性质,产生了中国佛教文化模式,就是适应中国文化需要所发生的变化。文化需要有时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如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后,一方面是中国文化要适应日本文化,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日本文化适应中国文化问题。所以,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一方面失去了一些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又获得了一些文化特质,双方在交互作用中,不断发生变化。

1 阴艳 付妍妍,文化适应框架:中国影视文化在韩国传播的有效路径,传媒 2019,(12),20-22。

谢伦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微信公众号:文化工匠

(每日更新,用匠人的脚踏实地与你一起重拾文化自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