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话端午
话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品读文学家苏轼的《浣溪纱·端午》,不禁想起传统端午节将到来;这时候一些地方的女子们,总会在佳节前做各种准备,以五彩线缠于玉臂,互相祝贺。
说中国的端午习俗,确实是丰富多彩:赛龙舟、祭龙、拜神祭祖、佩香囊、食粽子、挂艾草、放纸鸢、吃艾草蛋等。
赛龙舟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年端午这一天,地方的江水两岸,必定呈现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景象。观赛龙舟,吆喝震天的锣鼓声,掌声雷动中,洋溢着浓郁的佳节的气氛。端午的赛龙舟,世代相传,源于楚国贤臣、文学家屈原的投江之死;因此有了每年五月初五,中国人以赛龙舟的方式,以纪念逝去的屈原。意为借大众的划龙舟,驱散去江中之鱼;也为纪念当年屈原投冮,民众划船搜救的历史故事。
说起端午的粽子,会让多数人垂诞三尺。它由糯米及各种馅料包裹而成,因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粽子有咸、甜、浓、淡之南北风味。千百年来,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包粽子、食粽子都是民众非常热衷的事。做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美食之一,人们将粽子、划龙舟之事,与屈原的死绑在一起;表达对他的崇敬、怀念,从而有了人文底蕴的端午。古时至今,在端午佳节向江中抛洒粽子,意怕水里的蛟龙、鱼虾吃了投冮的爱国诗人屈原。但据资料记载: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了“端阳节”,也是祭祀日;当日有着喝雄黄酒、赛龙舟等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祭龙,我想,应有两种原因:一是纪念屈原;二是对风调雨顺的寄予吧!因在古时,五月冮河涨水,民众认为这是水中有蛟龙在控制。风调雨顺,关乎民生、农作物的收获;因此,便有了在每年的五月祭龙、酬神之习俗。端午这一日为吉日,在当时,悲愤难捱的屈原,选择在这一日投冮,身殉自己的所在政管理想;也许,他想为自己的人生划上辉煌的历史句号......
香囊又为香包,寓意有避邪驱瘟之意。延至今日的端午香囊,内有雄黄、朱砂、香药,以丝布缝制而成,再以五色丝线缝成多种形状,结成芳香飘溢,玲珑夺目的一串串;挂于身边,床头,以求平安。古时民众认为,每年的五月五日午时,所有妖魔鬼怪都出来活动,而妖魔最怕香气;只要佩带上带上有香气之物,就可避过妖魔之害。
身缠五彩绳,亦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有祈福纳吉之寓意;也是后世对纹身的一种简化,以祈求去灾、祛病、避邪、延年!
而在端午节这天放风筝,古称为“放殃”,意为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民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是可以治病的药草,它的茎、叶都能产生奇异之香,可驱赶蚊蝇。端午节挂艾草,意为“招百福、祛百病”。
端午节还有吃鸡蛋的习俗,是用一些艾草及蛋草,炖煮岀来金黄色外壳鸡蛋,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小时候常见男孩们,在端午节玩碰鸡蛋的游戏,总有一些的鸡蛋被其中一只“较强势”地敲坏,很是神奇;“击蛋”胜出,意为吉利的一年就在眼前。因端午节也是雨水节、农人节。古时的农人根据端午节内的雨水,推测下半年的雨量,为适时调整下半年的农活。由此,端午煮过艾草蛋,被农人视为可驱湿祛寒,有滋养身体的功效;在端午后的一段时间农忙里,会食用一两个这样神奇的鸡蛋,来慰劳自己。
端午饮雄黄酒,同样为民间习俗。古人认为,雄黄酒亦是驱妖避邪之物。大人们会将雄黄,涂抹于沐浴后的孩子面颊耳鼻,或在额上写“王”字,以威邪魅。传说屈原投江之后,一位老中医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以晕蛟龙,保护屈原。由此,全国各地饮雄黄酒,也成了端午节不可缺的习惯。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面对荒淫无道的污浊社会,出生贵族的屈原创写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诗歌总集《楚辞》。他品格高洁,身为楚国的政坛大夫,离世自是身负国之大议。他如何能想到,他的爱国精神、他的文墨、他的含恨离去,流传至两千多年后的今日,依然让民众赞颂、怀念、感叹......
原古至今,人类有两种信仰无法改变:一是对祖先的信仰;二是对天地的信仰。我想,传统节日的起源,应源于信仰,且产生祭祀文化。在端午这传统佳节里,择吉日谢天地,拜祖先,感念一切的恩德,体现了固本思源的人文情怀......
插图/网络
作 家 简 介
何爱红,女,福建仙游作家协会会员,《冬歌文苑》编审。业余喜好文学、画画、旅游;小写作发表于《仙游今报》《湄洲日报》《侨乡时报》《冬歌文苑》《莆田作家》《莆仙文艺》《灌河文学》等。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