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覃章海:洈水九岭岗曾是楚灵王祭祖的地方

楚国九冈朝阳台(闫书林画)

公元前531年,蔡国国君蔡灵侯到楚国参加会盟大会,楚灵王借机把蔡灵侯解押到九冈朝阳台杀了祭祖,事见《左传》:“鲁昭王十一年:冬十一月,楚子灭蔡,用隐太子于冈山”。

楚人为什么要从大家熟知的郢,跋山涉水来九冈山祭祖?九冈山与楚人先祖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历史的课题。屈原在《九歌·大司命》中说“……逾空桑兮从女……导帝之兮九坑”。这证明了楚人先祖从北向南的迁徙,是从北边的“空桑”而到南边的“九坑”。学者们论证“导帝之兮九坑”的“帝”,是楚人先祖颛顼①。近代学者们认为楚人是从北方迁徙到南方来的。《大司命》之“逾(越了)空桑”之后,又“导帝之兮九冈”,这不只反映了颛顼的族人由北而南的移殖的事实,而且明确的指出了那趟路程,有可能楚祖颛顼的庙就在九冈。从这个角度来说,楚人南迁的最初落脚点是在九冈,其后或是北上,或是与南迁的落脚于“荆”同族再度会合,而在郢形成强大的楚国。因为楚人先祖在强大民族的夹缝中生存,在恶劣的环境中奋进,在不断转辗中殊死搏斗,形成楚人强烈的祖先崇拜。尽管楚国在郢十分强大了,依然念念不忘先祖最早落脚的九冈蛮荒之地;还有一点,只有在九冈的山峰之巅,才有可能一睹北方老家。因此,楚灵王做为颛顼的后人,为解恨历史诟结,把蔡灵侯解押到颛顼的庙来祭祀,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以上两图为位于洈水镇樟木溪村境内的楚国朝阳台遗址

九冈在哪里?历来史家认为九阬即松滋九岭冈。闻一多先生关于对《九歌·大司命》的考证最为明确:“九阬”即今松滋九岭冈②”(即松滋市洈水旅游风景区九岭岗一带的山系)。王逸《机赋》:“逾五岭·越九冈”。《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荆州府部》《山川考》二之五:松滋县“九冈山,去县治九十里,秀色如黛,蜿蜒虬曲”。《舆地口口》:“荆州松滋县有九冈山,郢都之望也。”如此说来,九阬、九冈、九岭就是松滋九岭岗,只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说法不同而已,而且“阬”与“冈”在古音时发音一样,其义相同。《松滋县志·康熙本》称九冈山;《松滋县志·同志本》始载九岭冈,《松滋县志·民国本》相袭。九冈群山之主峰高400余米,在松滋市洈水旅游风景区樟木溪村境内,地名朝阳台(旧址朝阳观)现存有朝阳台基台,遗存石垒围墙及清代朝阳观遗址。上到基台上,北望“空桑”,天高地远,是楚人远眺乡关,寄托乡思的好地方。如果追远到两千多年前的情景,一定是祭台高耸,旌旗林立,楚旗横空,锣鼓震天,军士威武,楚王高高在上,群臣朝拜,盛况空前。后来楚人继续向南发展,楚国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作为基地的“九冈”还继续发挥了什么作用,只好等待后来的研究回答了。

另外,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屈原写出从“空桑”到“九冈”的诗句,屈原不仅深知楚人先祖从北向南迁徙这一史实,而且也深知楚人先祖最早落脚“九冈”的的史实。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的是,屈原是不是在流放的过程中到过或是从“九冈”经过,站在祭拜先祖的高台上,北望家乡,仿佛看到了在空中飞过的先祖身影,而感慨万千:

“广开兮天门,

纷吾乘兮玄云;

令飘风兮先驱,

使涷[dōng]雨兮洒尘。”③

注释:

①颛顼(zhuān xū):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楚都成了他的子孙。

颛顼生于若水之野(蜀地) ,实处空桑。 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 ,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 ,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 ,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 ,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之孙高辛(帝喾)继位。颛顼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②《闻一多全集》第五卷P8。(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屈原《九歌·大司命》。

(0)

相关推荐